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明朝大学士阁老墓遭五次盗掘 省级重点文物无人看守

2013年08月15日 14:26
来源:济南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阁老墓”上方被掘的大坑。 本报记者吴金彪摄

原标题:明代“阁老墓”遭五次盗掘

坟墓,本该是令人敬畏的,可却屡遭“黑手”。暴利驱动下的盗墓固然被人谴责,先贤名仕墓居的破败又何尝不让人唏嘘?

坐落于济南市中区党家庄的明朝大学士殷士儋殷阁老墓再遭“黑手”。8月14日,有村民发现阁老墓又遭盗挖。从墓上方正中央的位置挖开的盗洞,洞深10余米。目前,墓室内部是否遭破坏、墓内是否有陪葬文物丢失,尚无定论。警方在进一步调查中。

现场:

盗洞一眼看不见底

阁老墓坐落于济南市西南郊凤凰山下的殷家林村北头,殷家林村因墓得名,而守候墓林的殷士儋后人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

阁老墓墓地呈四方形,高约2米,台基四周均为汉白玉雕花石栏,墓顶上一棵茂密的松树将整个墓体罩住。据殷士儋第十八代孙殷广和介绍,这棵松树至少有470多年的历史。记者看到,墓地前方的墓碑上刻着“殷士儋墓”以及“济南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公布”等字样。

在墓的正中央,一个直径约1米的盗洞赫然呈现。盗洞依松树根系走势所挖,呈不规则椭圆状,站在洞沿向里看,洞深超10米,一眼看不到底部。“从周围的土质判断,盗洞应该是这两天挖的。”殷家林村村两委成员朱世见告诉记者,最初发现墓地被盗的是本村的一位杨姓村民,但墓地究竟是何时被盗,无人知晓。

讲述:

省级重点文物无人看守

58岁的殷广和是殷士儋第十八代后人,他表示,殷士儋的后人现在有20多户。记者环顾四周发现,除了周围并不算高的围墙,这一片殷家墓地并无人看守,甚至连门都没有,外人可随意进出。殷广和介绍,围墙也是六七年前砌的,为的就是对这处墓地加以保护,“但现在看来,一点作用没起。”记者注意到,门口旁边有个小屋,但无人居住。

记者从相关资料查询,1979年殷阁老墓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回顾:

第5次被挖,这次最深

殷广和介绍,近十年来,这是第5次遭“黑手”,“2005年的时候被盗过一次,那里被挖开一个两米深的洞口,墓地一侧的一座子孙墓也被挖了一个深坑,墓旁的两个石羊、石马也被人偷走。”说着殷广和向记者一一指示了前几次被盗的位置,“这一次是最深的,估计直达墓中央,不知道里面怎么样。”

时值傍晚,考虑到天色已晚,殷广和打消了下去探洞的念头,他和村委商量,准备近日将备好绳索等工具深入洞中一探究竟。

网友说

山美景:盗墓贼打一个洞,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一人上面用绳子拉上来,但发生了拉绳人见财起意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最后行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据说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人性啊……

清风凌志:希望能通过保护、修缮,让更多的人还能记得殷士儋吧。

记者手记

被惦记和被冷落的

初闻阁老墓被盗,心中很是一惊,这等重点文物,岂会轻易被盗?然而,一到殷家林村,从村民的神情中开始读出对阁老墓的冷落,对于记者提出可否带路的请求,村民一一拒绝,“没人管,自己去就行”。

初见阁老墓的庄严,不难想象后人口中墓地当年的气派,也难怪后人殷广和一副自豪的神情。可对于这样的一处文物,被盗多日却无人发觉,也实在难以想象。而对于阁老墓的保护,村委也并非没有考虑,据了解,多年来殷家林村村委和殷氏后人曾多次向文物部门谏言申请修复加以保护,均无果而终。

延伸阅读

近年省内重大盗墓事件

2010年5月31日,山东邹城市破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最大的一起盗墓案,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盗墓贼张大军等人先后三次在该市峄山镇纪王村东“东周时期邾国古城纪王城遗址”盗得青铜鼎、青铜剑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

2011年2月,山东莒南县刑警大队破获一盗墓案,抓获18名犯罪嫌疑人。这伙贼在古墓里挖出了鼎、贝币、石磬、青铜碎片等国家保护文物并倒卖至临沂、潍坊等地,非法牟利20余万元。 (据《济南日报》)

盗墓团伙的全班人马

盗墓团伙的全班人马叫“一锅子”。“锅”里的核心人物是“掌眼”,“掌眼”一般掌握着几个“支锅”,控制着盗墓及文物倒卖团伙,是盗墓活动的幕后推手;“支锅”是每一次盗墓活动的负责人,类似于包工头;“腿子”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人员,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最底层的是“下苦”,这些人多是农民工,从事挖掘工作。 (据《新闻快报》)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阁老墓 文物 人看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