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新机制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
原标题:山东创新机制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难题
新华网记者 陈元
“以前一到浇地时候我们一家要投入至少三个劳力,现在我一个人在家就能管好十亩地。”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小刘庄村民李光忠今年50岁,儿子、媳妇在城里打工,老伴儿在城里帮忙带孙子,李光忠一个人在家种了十亩地,刚刚麦子丰收,眼下,地里玉米长势喜人。
在小刘庄,像李光忠一样“独自留守”的家庭几乎占了全村一大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田灌溉重任落在留守妇女、老人身上,这是小刘庄乃至整个山东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新情况。不仅如此,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也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如何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如何解决农业抵御旱涝灾害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些都成为摆在山东水利建设面前的突出难题。
水利兴,则农业兴。水,作为生命的源泉,更是农业的命脉。“把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水利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环节、突出重点和当务之急,举全系统之力打攻坚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随后召开的山东省水利工作会议就全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安排。
“截至目前,山东提前半年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省155个县建立起基层水利管理协调组织、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驾马车’。恢复建立乡镇水利站1585个,每个行政村配备村水利员1至2人,成立各类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队1606支,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2819个,覆盖率达80%。”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告诉记者。
水利基层服务是否到位,老百姓感触最深。李光忠告诉记者,以前,小刘庄农户灌溉浇地用的是深井水,靠的是人力,一到浇地每家每户出壮劳力搬水泵水管,“十亩地两个壮劳力一天一宿才能浇完,”而自打村里小农水工程建好以后,李光忠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所有灌溉问题。
“我们探索建立‘供水服务中心+镇水管站+用水协会+村水管员’的四级管理服务模式,形成了水源点到田间地头、到农户,全县统一、可控可调的基层水利服务网络。原来每家至少2人的活,现在一名妇女或老人就能完成,老百姓省时、省工、省力、省钱。”武城县税务局局长王君介绍说。
在距离武城大约一百多公里的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提起水利110,当地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喝不上水,浇不上地,凡事涉水的问题,都可以找水利110解决,”宁津县供水公司水利110便民服务中心接线员焦玉玲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水利110是宁津县水务局借鉴公安110的经验做法,于2012年4月组建,现有6支专业服务队,对全县13个乡镇、街道办的856个村庄实现了无缝覆盖服务。“村外供水管道采取无偿服务,村内管道及小农水等维修采取有偿服务。老百姓家中自来水发生问题,只需要拨打一个电话,水利110服务队30分钟内就能到达现场,小问题15分钟内解决,”宁津县水务局局长邢金明说。
在2012年“8·4”水灾抢险期间,水利110服务队先后7次对灾区水毁供水主管道进行了抢修,其中2次是在夜间进行,保障了灾区群众始终能够用上洁净的自来水。给水栓、地下管道、机电设备等出现故障,只需泵站管理员一个电话,110服务队就能及时到场维修,一般问题1个小时内就能解决,确保了农民正常灌溉。
“虽然我省提前顺利完成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但在验收中也发现个别地方存在水利服务人员学历低、专业不对口、技术力量不强、用水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曹金萍表示,下一步,山东省将继续全力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抓手,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设施配备,规范服务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人员专业化、办公信息化、装备现代化、服务规范化、运行长效化。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