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舆情指数:临武城管事件、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等垫底

中青舆情指数

原标题:中青舆情指数:临武城管事件、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等垫底

其中,浙江萧山冤案改判、广西贺江水体污染和公安部调查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综合满意度位居前三,平均得分75.3分。而临武城管打死瓜农事件、湖南前企业家曾成杰被执行死刑和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强奸案,均排名“垫底”,平均得分26.8分。

耐人寻味的是,前两名的信息覆盖率均不超过40%,但官方做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最末两个事件的信息覆盖率极高,官方应对的能动性能打71分,但为何走入“死胡同”?

贺江水污染事件如何“反败为胜”

萧山冤案改判和贺江水体污染事件,有一个共性:它们的信息覆盖率不高,但官方应对能动度、回应到达率都能达到70分上下,答复识别率平均得分80.8分。

“五青年蒙冤入狱17年”、“冤案制造者大多已升迁”……“贺江惊现死鱼群”、“贺江水质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中青舆情监测室注意到,两起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处置得当,但波折之后,两地政府机关对舆情及时、诚恳的响应让他们赢得了理解。

以贺江水污染事件为例,7月6日,贺江水污染事件经各大媒体报道后,迅速吸引关注目光。7日,贺州市副市长回应称“饮用水经过处理后,不会对民众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响”,此言论没有降低舆情热度,反而引起各方质疑。中青舆情监测室发现,当天相关舆论总数接近1万,37.1%的网民质疑有关部门渎职,没有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难道要)测地震靠狗,测水质靠鱼,测食品安全靠人?”

但局势从7月8日起开始“逆袭”。8日,贺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水污染涉事的企业主已被刑拘,环保部长、市长公开道歉,舆情开始回落;9日,中国新闻网刊文追问,事件告一段落后,还会不会“人回厂开”?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担何责任?10日,贺州市迅速发布决定,水污染事件5名相关责任人被停职,“人回厂开”猜测被堵住。

至此,贺州市政府用4天时间,完成了对一起环境污染负面舆情的有效回应,指数显示其舆情满意度达74.8分。而它所凭借的主要“武器”,不过是及时面对质疑——真诚回应追问——迅速启动问责这个简单的三段论。

浙江萧山案改判能获78.4高分,也得益于法院“没有把民意当瞎子”。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表示,“万分之一的错案”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但知错就改,有时并不容易做到,比如聂树斌案依然“云遮雾绕”。其中不排除因法院难以确定真凶而无法断言为“错案”的考虑,但更多的公众开始怀疑,司法机关是不是在将错就错?在此背景下,浙江法院系统能对陈年疑案真诚认错,自然赢得掌声。而且,在权威性、有效性和可信度上,没有比知错就改的声明更好的正面教材。

贺州市市长对水污染事件发布公开道歉书,也是其舆情满意度能得高分的主因之一。环保部门的道歉在预料之中,但市长本人公开道歉,这个“自选动作”,契合了当下民意希望看与更高负责人有担当的心理需求。随后,查处责任人,紧接着发布“水质安全”的信息,逻辑上环环相扣,步步为“反败为胜”铺路。

正如网民“天天数码狂”所评论的:“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动用所有的力量、权力来掩盖错误。真正的伟大不是不犯错,而是知错就改。”

“不怪凶手怪政府”风向须警惕

马连道超市杀人案、大兴男子摔童案、广西计生局血案、冀中星机场爆炸案,在7月中青舆情指数调研的20件最热公共舆情事件中,肇事行凶事件占4起。而5个群体对政府机关应对的综合满意度,最高给68.3分,最低给50.7分,“认同度平平”。

中青舆情监测室发现,4起事件中,官方的应对能动度均不低,平均有66.5分;但回应达到率却较差,平均不足54分,即网民对官方的回复“收不到讯号”。

比如广西计生局血案,事发当日就传出“该男子的妻子超生遭堕胎”流言,但当地警方次日便予以否认,明确表示,作案原因是由于该男子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东兴市计生局暂缓为他的第4个小孩办理入户手续而起,并带肇事者去做了精神鉴定。但有46.2%的受访者在问卷中表示,“不知道流言之后的事情”。

中青舆情监测室还发现,4起事件在答复识别率上,被“一分为二”:马连道超市杀人案、大兴男子摔童案的平均识别率达68.3%,但冀中星案和广西计生局血案的平均识别率只有48.1%.有受访的政府公务员和意见领袖甚至表示,在前两起事件中,警方基本能迅速控制凶手、安排救治受害者,官方应对可称满意。但后两起事件,官方应对却陷入“说了做了舆论也不信”的困局。

同为肇事行凶类突发舆情事件,为何“同案不同感”?中青舆情监测室注意到,与精神病患肇事和个体偶发的摔童案不同,冀中星案和广西计生局血案背后,均有“社会问题”打底。舆论对凶手的“高度同情、低度谴责”,“不怪凶手怪政府”的舆情风向,使官方的后续应对显得格外艰难。

冀中星制造爆炸案,背后有多年上访问题“打底”,中青舆情监测室随机抽取1000条网民意见发现,57.3%网民反思多过谴责。如网民“笑话天天看”在腾讯微博上留言:“又是一桩无法申请的怨案,有多大冤情,会让遇难的残疾人士值得用生命来泄愤?”

广西计生局血案背后,同样潜伏着“大月份引产”等沉疴,与6月福建厦门陈水总公交纵火案相似,事发之后,大量媒体聚焦于肇事者,很快,他们的遭遇连同遭遇折射的深层社会问题被全国所关注。如果说以往公众对肇事行凶者,至多是“略微同情”,那么现在,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对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维稳的反感,公众不再心平气和。广西计生局案件、冀中星案件都证明,在减轻对犯罪者的谴责后,公众把不满投向了政府。

作为执政者,长期无视弱势个体的合理诉求,就会为此埋单。意见领袖“大鹏看天下”说:“不以人民利益为上,制造官民紧张,才有无数的定时炸弹隐藏在民众当中。”“胡萝卜加大棒”的维稳思路再不改改,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临武城管事件和曾成杰案为何走入“死胡同”

本月中青舆情指数显示,5个群体对政府机关在“临武城管打死瓜农”和“湖南曾成杰被执行死刑事件”中的应对满意度,均跌到谷底。11.6分和27.3分,可谓惨烈。

单论信息覆盖率,两起事件均在70%以上——关注度极高;而其官方答复的识别率,却都不超过25分——回应的可信度极低。鲜明对比之下,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两起事件相关政府机关应对的共性在于,步步紧跟,却“步步失心”,一错再错,直至“自断后路”。

7月17日,临武县城管涉嫌用秤砣打死瓜农一事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来公众强烈谴责,尤其是城管“要打就打死”等冷血言语广受诟病。18日,临武县又出动警方涉嫌暴力“抢尸”并殴打记者,助推舆论飙升。18日下午,临武县官方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没有证据显示瓜农系城管殴打致死,正在进行尸检,并对涉事城管进行了处理。然而,“迟来的尸检”已不能平息舆论,相反,相当部分网民表示了对尸检结果的强烈不信任。

“先是执法上简单粗暴,出了事先偏袒自己的工作人员,然后百般遮遮掩掩,事情闹大了,再出来道歉处理当事人,非得分这四个步骤走吗?”网民“不沉默的大多数”这样评价临武县官方在此事上的作为。

曾成杰被判死刑事件中,法院系统的应对同样方寸大乱、章法尽失。

曾成杰是原湖南某房地产企业总裁,曾在政府支持下融资,为吉首市建设形象工程。后资金链断裂,于2011年被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非法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但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一直未下达。7月12日,曾成杰之女在其微博上忽然宣称,刚得知其父已被执行死刑,“家属没有机会见最后一面”,并质疑法院仓促处死曾成杰,是为掩盖“政府曾鼓励集资”、“贱卖其资产”等事实。7月13日~14日,长沙中院、湖南高院等接连发微博及通稿澄清,但未消除舆论声浪,司法公信力急剧下跌。

两起事件的官方应对,不可谓不“快”,但为何“越描越黑”?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走入“死胡同”的第一步,都是公权力的强势与傲慢。在真相不明时,官方冷血言语极易“激活”官民之间本已存在的心理鸿沟。临武城管执法时说“要打就打死”,警察对看守尸体的群众说“不让路就死”,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再拍就死”,长沙中院在法律明确规定“法院在执行死刑前,应当告知罪犯有权会见其近亲属”时,却发微博声称“法律无此规定”,拒绝对话的强势姿态,招致公众普遍反感。

走入“死胡同”的第二步,是以遮掩代替道歉。处理涉及生命的舆情热点事件,官方的人性和诚意至关重要。但临武官方一边宣布深入调查,一边又出动“抢尸”;一边殴打围观群众,一边要求家属“顾全大局”。而长沙中院在处死曾成杰的问题上程序瑕疵在先,却先在微博上曲解法律,后自食其言,最后以“一线微博管理人员能力不够”推卸责任,步步澄清、步步不清,反而易予人“用恶行去掩盖真相”之感,推高质疑并不令人意外。

走入“死胡同”的第三步,是涉嫌“施压”当事人,被指制造虚假舆论。临武瓜农女儿一度发微博“感谢政府”,后来被曝光微博非其本人所发;曾成杰之女微博一度“为自己的不理性道歉”,亦令公众生出“法院施压”疑窦。一位自称学心理侦查的网民“小陈同志微博”说:“一开始我就不信,这些政府官员如今还想继续掩盖、隐瞒事实吗?建议省厅出面调查。”

看来,相关政府机关在突发事件面前,只是求“快”不求“质”的回应,已经越来越难让人“买账”了。一些地方看重舆情、试图平息舆情的心情,公众看得见,但若“好钢没用在正道上”,恐怕只会离初衷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事件 舆情 涉嫌强奸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