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蒋经国为何将台湾解严消息先给《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蒋经国为何将台湾解严消息先给《华盛顿邮报》

蒋经国(左)于1986年10月7日接受已故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莎琳.葛兰姆(右)专访,当时担任英文秘书的马英九(中)为翻译。(台湾《中国时报》)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华盛顿邮报》因揭发“水门案”,奠定它在美国媒体的历史地位;而这份报纸更因为一篇专访蒋经国“台湾将宣布解严”的独家报道,成为台湾发展进程中相当关键的“瞭望者”角色。

20世纪80年代前期,台湾仍处于戒严时代。无论是民众自由或基本人权,都普遍性的受到限制,让《华盛顿邮报》等揭櫫自由主义的美国媒体,对于台湾的报导都不尽友善,这也使得台湾当局对该媒体颇为“感冒”。

1986年,也就是解严的前一年,华盛顿邮报当时的发行人葛兰姆表示希望能率团赴台访问蒋经国时,一度遭蒋以没必要为由婉拒。但当在宋楚瑜及“驻美代表”钱复的奔走下,以“这位女士值得一见,如果有什么重要的话要宣布,《华盛顿邮报》确实有影响力”的理由,终让蒋经国点头,意外促成这场即将引来全球瞩目的历史性专访。

当时蒋经国已经决定解除戒严,于是他决定借由这个专访作出宣示。当年10月7日,当葛兰姆询问“何时有可能解除被称为戒严法的紧急令?”时,蒋经国出人意料地表示,当局会在制定相关安全法案之后,解除戒严。隔天,《华盛顿邮报》就将这段话向全世界发布,立即受到国际舆论及台湾岛内民意高度正面赞扬,使得蒋经国在看见这颗“风向球”后,更有信心加速落实,隔年宣布解严。

马英九曾公开描述这段往事,当时身为同声传译的他,在听到蒋经国亲口说出解严时,“头皮发麻、身上好像触电一样,因为我们正在改写台湾的历史”。

蒋经国发布“总统令”,宣布台湾地区自1987年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

1987年7月14日,台湾“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发布命令,宣告台湾地区, 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自明日零时起解除戒严。国民党赴台38年来对台岛一直实行戒严。

解严声明宣布废止戒严期间依据“戒严法”制定的30项法令,并总结解除戒严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军事管制范围缩减,行政、司法机关职权普遍扩张,山地管制区由119个减为61个;平民不再受军法审判;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也移交警察机关及“新闻局”负责。人民权利大幅增加,人民将可依法组党结社、集会游行及从事政治活动。解严后许多事项不再实行管制,各主管机关的行政裁量权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民意机关更能发挥监督功能。

台湾戒严时代的荒唐事:藏书藏成了“政治犯”

“匪谍”无所不在,人人自危

1988年,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在台北上演,演员李立群模仿小学时参加演讲比赛的样子,搔手弄姿、嗲声嗲气的一句“小心,匪谍就在你们中间”,引得观众哄堂大笑,而笑声背后,是台湾社会对当时刚刚结束的戒严年代的复杂情绪。

1987年7月14日,“台院议字第1641号”咨文宣布,“台湾地区自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零时起解严”。换句话说,长达38年的戒严——从1949年5月19日零点开始的戒严,到1987年7月15日零点,终于结束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回忆戒严年代:“是小学五年级,1962年。大家都很喜欢的年轻的数学老师正在讲课。教室外突然人声杂沓,匆忙而紧张。穿着黄色卡其衣服的一堆人,手里有枪,冲了上来。数学老师早已蹿出教室,奔向走廊尽头。孩子们在惊慌中四散。我们趴在四楼的栏杆往下看……布着黄沙的操场上,数学老师的尸体呈大字形打开,脸往上,刚好和我们对望。那黄沙,看起来那么淡漠,荒凉。那是我第一次听见‘匪谍’这个词。然后就听得多了。哪一个老师开学时突然不见了,没有人问,也没有人谈。一个每天在身边的人,突然‘蒸发’了,而大家都假装它不曾发生。”

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国民党当局延续了在大陆所谓“动员戡乱时期”的高压政治手段,最典型的就是继续通过情报特务机构推行“白色恐怖”。

藏书藏成了“政治犯”

今天,人们在有关资料里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两个典型案例:

王志鹏,一个不识字的马祖渔民。在1965年7月的一个早上,因为天气特别清朗,王志鹏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向、潮流也不错,开到大陆很近。”船主听见了,马上报告,王志鹏于是就成了“叛乱犯”,被判刑5年。

柯旗化,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因为思想“左倾”而被监禁17年。据说,罪证之一是他有一本《汤姆历险记》,作者是马克&m.i.ddot;吐温,和马克思有关系,都姓“马”。

其实,今天为人们熟知的作家柏杨、李敖、陈映真,都曾经在戒严年代被捕入狱。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是当年“白色恐怖”严厉打击的主要对象,他们纷纷成了“政治犯”、“思想犯”。

音乐也被政治审查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实施戒严,政治禁区自不用说,连艺术、音乐也被蒙上了恐慌的色彩。

当时,国民党当局实施歌曲审查制度,未通过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可以出版。审查歌曲每周一次,1979年到1987年共审查了320期,930余首歌曲遭禁。

歌曲被禁的理由不一而足,有的被认为是意境诲淫、文词轻佻、妨害社会善良风俗的“靡靡之音”,有的则被认为是为“匪”宣传、隐含政治暗示等。

“我的热情,啊,好像一把火……”,这首后来热到大陆的《热情的沙漠》被禁的理由,现在看来非常好笑,因为当局认为歌中的“啊”太淫秽,容易让人产生性幻想。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被禁有几种说法,其中最可笑的是被引申为期待八路军来,是“为匪宣传的左倾歌曲”。台湾民众多能哼唱的闽南语歌曲都曾被列为禁歌。《烧肉粽》、《补破网》、《天黑黑》等因为当局认为歌词暗指政府无能,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而遭禁。还有一首民歌《捉泥鳅》,原本歌词是“小毛的哥哥,带他去捉泥鳅”,因为“小毛”被联想到毛泽东,硬生生地被改成“小牛”。

(综合中国新闻网、人民网、青年时讯)

 
[责任编辑:史辉] 标签:台湾 华盛顿邮报 蒋经国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