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
图片来源:南都网
原标题:国务院部署加强六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议指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
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一是各地要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试点推广。二是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竞争择优,确定承接主体,并严禁转包。三是严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在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到刀刃上。四是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全面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五是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使群众享受到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会议认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顺应了人民期盼。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造福广大群众、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要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尤其是与棚户区改造配套的基础设施,这会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
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坚持质量第一,严禁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设为民、惠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专家解读]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释放巨大活力
专家提醒购买公共服务需要良好的监管,否则会出现自己购买自己的服务现象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业内专家认为此举是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服务效益,还将促进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政府以前是自己办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未来趋势和方向要更多激发社会活力,引入多元的竞争模式,才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政府原先管得过多,束缚了市场的手脚。现在要放开,要松绑,要让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认为,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政策思路。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提出下半年经济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也就是在宏观上要稳定,微观上要搞活。这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还没有完成的任务。
邓国胜昨日分析指出,目前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还存在着一些挑战与难题。首先就表现在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很弱小,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大政府,小社会”,社会组织整体能力很弱。很多企业不太愿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就是因为微利,有的养老院头几年都收不回来成本。
由于企业参与的动力不高,结果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却没有人来竞标的现象,北京有些地区还出现过购买服务流拍情况。邓国胜建议今后政府不应简单购买服务,还是要“扶上马,送一程”,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时,要“严格程序,竞争择优,确定承接主体,并严禁转包”。邓国胜指出,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政府自己成立NGO,自己购买自己的服务现象,甚至有的部门找亲朋好友成立NGO,出现寻租现象,使购买服务的资金成为小金库。他认为,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漏洞还很多,有很多人盯着这块蛋糕。他还建议大力发展该领域的中介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和评估,不能由政府自己评估。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管很可能使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失去效果。而且要有良好的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并设计好购买服务的合同,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邓国胜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这是庞大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比例非常高。据他介绍,美国社会组织能提供10%的就业岗位,而我国还不到1%,要达到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将增加3000万的就业岗位。邓国胜指出,目前虽然我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但公共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南都记者 王卫国 实习生 高晓蕾
我国将掀起新一轮城市基建热潮
目标瞄准城市短板,专家担忧资金来源问题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了包括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地铁建设等在内的六项重点任务。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上周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后对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政府在经济稳增长方面传递出新思路,并非简单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而是更注重投资的方向和效益。
7月以来,李克强总理先后三次提及地下管网建设。7月9日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李克强就曾指出,把资金投在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产能过剩,且有利于调整结构,如铁路及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节能环保设施。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时,会议提出要完善污水管网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是第三次提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新一届政府的政策思路十分明确,投资将主要从优化结构的角度促进民生的改善。比如地下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城市公共产品,本身有外部经济效应,虽然这些效应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对稳增长有好处,从长期看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支撑作用,对民生改善有积极意义,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是目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
虽然我国过去十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多短板。如今大城市经常在雨季遭遇“水浸街”的城市内涝困扰,交通堵塞、垃圾围城、空气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城市病”。而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六大建设任务,正是对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的补充,针对性十分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应对经济低迷下滑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会重复2008年的大规模投资,那种经济刺激当时有效,但缺少后劲,投资效益比较低。这次结合新型城镇化转型,投资方向也在作出调整,就是要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南都记者昨日获悉,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城市编制并报送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次还专门印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回落,地方财政增收压力也逐渐加大。而巨额的地方债务也如堰塞湖一样威胁着地方财政的安全。如今启动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就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南都记者 王卫国 实习生 高晓蕾
会议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六个重点任务
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
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
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到2015年,完成8万公里城镇燃气和近10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加快在全国设市城市建设步行、自行车“绿道”。做好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确保通行安全。
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