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曼宁被判间谍罪 通敌罪名则不成立 或坐牢136年

2013年08月01日 07:33
来源:南都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布拉德利·曼宁(右二)

原标题:曼宁被判间谍罪

美国大兵、前驻伊拉克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7月30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米德堡军事基地内一个军事法庭被判间谍罪名成立,可能面临136年监禁。但法庭没有支持检方关于曼宁间接为“基地”组织提供帮助的指控。

19项指控成立

军事法庭法官丹尼丝·林德当天认定,对曼宁的21项指控中19项成立。

林德说,检方依据《反间谍法案》指控曼尼的8项罪名中的7项成立,包括偷窃美国政府财产、修改计算机保密记录等。

按法院裁决,这名美国大兵“在互联网上肆意公开情报”并泄露美国两架阿帕奇直升机2007年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杀死12名平民死亡的画面,均属犯罪行为。

检方指控曼宁违反美军关于处理和存储保密信息相关规定的5项罪名成立。

不过,林德认为,检方指控曼宁“帮助敌人”的罪名超出合理怀疑的范围,不予支持。如果这项罪名成立,曼宁可能面临死刑。

法新社报道,在持续9分钟的宣判过程中,曼宁几乎面无表情。

曼宁现年25岁,2010年5月在伊拉克遭到拘捕。检方指认,这名前美军情报分析员向“维基揭秘”网站泄露至少70万份秘密文件。他今年2月出庭时说,泄密是为掀起一场有关美国外交和军事政策的全国大讨论。

判决结果或作判例

在美国社会,曼宁案成为“典型”事件,其判决结果可能作为今后个人泄露政府信息案件的依据。

整个审理过程中,曼宁的辩护律师团队坚持,曼宁“年轻、幼稚”,其行为出于自己的“良心”。他感到政府在一些事情上做错了,所以希望人们认识并讨论这些问题。

不过,检方认为,这名年轻美国大兵明知“基地”组织可能会看到并使用那些机密信息仍坚持向“维基揭秘”网提供政府相关文件,这种行为背叛身上的军装和自己的祖国。按检方的说法,本·拉丹生前命令下属从“维基揭秘”网处获得美国机密文件,检方还邀请了一名参与2011年击毙本·拉丹行动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出庭作证。

另一名引发全球关注的美国“棱镜”项目泄密者、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眼下正寻求在俄罗斯避难。一些分析师认为,曼宁案的判决结果可能会让不少支持者用来为斯诺登拒绝回国辩护。 新华社特稿

观点

前美国助理国务卿菲利普·克劳利:保密与透明之间难寻平衡

曼宁此前在监狱遭受了残酷虐待,这无形中破坏了此次审判的可信性。

在曼宁案中,检方裁决的依据是,任何被泄露的机密信息最终都可能会落入美国的敌人手中。

此次裁决将对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产生“激冷效应”:记者不能更多地报道政府活动,官员则不愿坦率对外描述政府决策。

曼宁案和斯诺登的传奇故事非常相似。他们都希望在美国国内引起辩论。他们做到了,但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利益。我们仍在探索如何在安全、保密和透明、隐私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美利坚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教授史蒂夫·弗拉德克:公众向过度机密“公投”

显然,曼宁违反了《反间谍法案》,该法案自1917年以来就已经生效,涉及范围极广。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并没有对曼宁这样的情报人员提供保护,他们仅仅是因为工作原因才能接触到机密信息。

曼宁案令公众有机会对美国政府的过度机密进行一次“公投”。

曼宁泄露的几千份“机密”文件中,有一部分文件起初就不应该被列为机密信息。政府本应做到公开透明,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所谓的机密信息。曼宁案促使公众重新评估我们的体制。

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前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内森·塞尔斯:将机密泄与媒体也被治罪

英国有《官方保密法》,该法案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未经授权传播和外泄任何官方信息都是犯罪。

与英国不一样,美国没有《官方保密法》,但有类似的《反间谍法案》。该法案规定,向“任何无权接收的人”泄露国防信息都是犯罪。

该法案适用于间谍秘密向外国政府出卖情报。但法庭认为,当政府官员向媒体泄露机密信息时,也适用于该法案。

理由是,“将机密信息泄露给媒体,对美国造成的威胁跟泄露给外国政府是一样大的。” 胡超平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曼宁 间谍 罪名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