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山东莱芜:非遗傀儡戏剧团将解散 后继无人濒临绝迹

2013年07月13日 06:38
来源:齐鲁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原标题:山东莱芜:非遗傀儡戏后继无人濒临绝迹  

历史上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9个,目前只剩了24个。这其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只有14个,能坚持创作,正常开展排演的院团只占30%,而其中一些剧种已经没有传承人,可以说形势不容乐观。莱芜这样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叫傀儡戏,当地也叫“搓古儡子”,这种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傀儡戏,竟然到了要绝迹的地步。

没演出人不够傀儡戏剧团面临解散

莱芜市的贾家洼村村民给记者打电话,说当地的傀儡戏剧团马上就要解散了。在贾家洼村委大院,老团长和其他在场的几个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剧团里共有十几个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本打算二月二在村里演出,可因为团里的老人生病,没人能顶上,就不得不放弃了。

老人们说,想当年,傀儡戏可是贾家洼人眼里的电影大片,逢年过节如果没有傀儡戏助兴,那这个年就过得没什么滋味,到今天,贾家洼傀儡戏已经是第五代了。而现在,剧团人手不够,演出也不多,这是剧团面临解散的主要原因。

带有传奇色彩的贾家洼傀儡戏

据说,当时南方有几个艺人来演出,没有了回去的盘缠,当地老艺人给他们提供了资助,这些艺人把这些东西寄存在这儿,作为抵押,可再也没回来。而剧团的老艺人也将这些木偶当成天赐的宝贝一样保存着,后来贾家洼村戏班子凭着记忆模仿表演,并加入了莱芜本地的唱腔莱芜梆子,傀儡戏就诞生了,由于莱芜梆子唱腔粗犷豪放,更符合当地农民的性格口味,再加上这种新的演出形式,傀儡戏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

贾家洼村在当地是个大村,村民一千多人,以出产生姜大蒜闻名,眼前这些剧团的老艺人,都是种地的老农民,当演员只是兼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傀儡戏的热爱。

傀儡戏申报非遗能否后继有人

2006年,傀儡戏剧团申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时正好碰上收蒜的农忙季节,为了不耽误申报,村民们自己花钱雇人收蒜,收入少了很多。不过令他们欣慰的是,傀儡戏最终入选了山东省非遗项目。

傀儡戏申报非遗项目成功后,为了能让更多的年青人既能学戏,又不耽误他们的工作,老艺人们把剧团排练的时间由白天改在了晚上。可是,村里这么多年青人,不愿学傀儡戏,除了忙着打工赚钱外,还另有原因。由于傀儡戏的唱腔是莱芜梆子,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并且还要配合前面的木棍表演,学习的难度就更大了,这也成为它不能被许多年青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剧团的人都很清楚,傀儡戏后继乏人说到底还是演出市场的问题,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少有人学。2010年,莱芜市文广新局在得知了剧团的难处后,为他们配备了部分演出设备和乐器,并先后落实各项政策性扶持资金2万余元。

保护非遗:经费不足成大难题

在济南,记者探访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邀专家,从事戏曲研究创作多年的高鼎铸。他告诉记者,作为非遗很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年青接触得更多,传统的艺术,年青人喜欢的程度受到影响。

人才短缺、经费不足、市场萎缩,已经成为羁绊地方戏曲发展的三大难题,针对这样的难题,又要将如何解决呢?高鼎铸说,动态保护,静态保护,国家及省级项目都有专门经费,当然,经费不是每年定期,财力不可能,因为非遗项目太多,国家只能力所能及地拿出一部分经费来保护。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傀儡戏 剧团 莱芜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