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恩寺推“短期出家”引广泛关注
“短期出家”体验缓解“尘世”压力
“过一段相对宁静的日子,边整理、充实自己,边修学佛法。”4日,浙江一家佛教寺庙推出“短期出家”体验活动的消息在网络引起关注。很多网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强烈建议用一个月时间出家,在浮躁的社会呆久了去净化下心灵,想来是极好的。”
4日,记者在浙江天台山慈恩寺的下院杭州圣财寺,向慈恩寺住持智渡大师求证了这一消息。“其实不光是慈恩寺,很多寺院都会接收外人体验一下出家人的生活。”智渡大师对报名如此火爆有些意外。早在2006年,慈恩寺每年都会不定期地接收十多位“短期出家”的“临时弟子”,他们中大多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大、找工作困难,要求在寺院里小住。
“这些年,都市人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种种压力,逃避现实的思想越来越重。”智渡说,有些人选择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人则选择了“短期出家”。“因为在普通人看来,出家修行是比较高雅的一种减压方式。出家人崇尚清苦,寺院的生活也确实比较艰苦。这种与现实生活中崇尚物质的反差,反而能带给人一些心灵上的撼动。”智渡大师说。
推“短期出家”班只打算收20人
微博转发后逾500人报名
推出“短期出家”的消息被网络猛转后,浙江天台慈恩寺官网一度瘫痪,电话也成了久拨不通的热线。“到今天下午,已超过500人报名。原定报名截止时间是13日,但我们决定暂停,让大家都先静一静。”4日下午,住持智渡法师告诉早报记者,报名情况大大超过预期,“其中有一些好玩、好奇、凑热闹的人,但静修养性才是办班的初衷,而且寺院也容不下这么多人。”
“推出短期出家的公告5月就发到寺院网站,前天不知谁发到微博上,访问量大增。”在慈恩寺修习、负责此次报名事宜的静香净人说,公告发到微博前近2个月,报名的只有数人,发到微博仅1天就有100多人,到昨天下午超过500人。
智渡法师说,最初是想开个20人的短期出家班,集中学习、体验佛教文化,后来因报名人数增加,将首批人数放宽在200人,这已是天台慈恩寺和其下院杭州圣财寺最大的接纳能力了。
根据公告,短期出家时间暂定3个月、6个月、1年、2年,也能特殊情况特殊安排。男众年龄须在7岁-60岁,女众18岁-60岁,身心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严重疾病、无违法违纪在逃行为、无社会恶习及其他不良嗜好者都可报名。除了自备出家服、生活用品等,食宿免费。
据介绍,短期出家者的生活基本和寺院和尚一样,将安排早晚课、出家劳动、佛学经典修习等。按计划,院内法师将带领修习者从基础的佛学经典开始,之后根据每人的慧根学习不同的经典。智渡法师表示,既是短期出家,就是重在体验,对修习者的要求不像正式出家人那么严格,但也要遵守佛教戒律和作息规律,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女性可以留发;男性最好剃度,但不强求。可带手机、电脑,但要在规定时间使用。确需外出须请假,外出不得过夜。
“有好奇者爬墙探寺”
对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也有网友认为约束是否太宽松,还有人表示会以“旅游度假”的心态去。
天台慈恩寺是石窟古刹,洞窟就是殿堂,殿堂就在洞中。“今天有人到寺院‘考察’洞窟,觉得纳凉不错,甚至有人爬墙、爬门入院……”智渡法师说,“我们的本意是让大众学习和谐共处、修身养性,却引来不少好奇、凑热闹的人,反而增加了浮躁。”
静香净人介绍,慈恩寺从2006年就开始接收短期出家者,只是不定期、来去比较零散,这次推出固定“短期出家”,是希望长期办下去,滚动开班,将佛教中贴近生活的经典传播给大众,多明白些道理、少一些浮躁。
“这是很严肃的事,但现在的状况有点偏离了初衷。”智渡法师表示,出家人求的就是心情安定,或许报名要求让人产生某些误会,但去留随意正是佛教里不强求的态度。接下来,他们会通过电话沟通等,从报名的500多人中选择一批诚心修习者。
“出家”体验并非新鲜事
2013年慈恩寺“短期出家”活动并非首例,2006年时,慈恩寺便开始举行不定期的“短期出家”活动,其他很多寺庙都举行过“短期出家”活动,如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华首古寺、杭州南山讲寺、浙江省嘉兴大曹王寺等,而在泰国和缅甸等国家,“短期出家”也常举行。以上大多数都有收费,比如2010年杭州南山讲寺的出家暨佛教文化体验营费用为300元15天,包食宿和居士服的价钱。
而慈恩寺每期收200名“出家”体验者,却不收任何费用,那么,慈恩寺如何养得起这200名体验者呢?据此次报名电话接待处的义工说,这些费用(包括体验者的吃、住费用)都来自寺庙门票和外界人士的捐赠。
另据慈恩寺的公告和“慈恩寺—短期出家”QQ群介绍说,体验“出家”主要是为了能让参与者过一段相对宁静的日子,边整理、充实自己,边修学佛法、积福积德。网友“北方太阳”表示,他之所以想体验“出家”生活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借此缓解压力,找个地方清静一下。而智渡大师也说,“一些信众在缅甸等地参加过短期出家活动以后,就要求慈恩寺也能提供类似的修行。”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耿敬认为,佛教产生在农业社会,是一个周期性、节奏慢的社会结构,修行者更多的会去思考一些人情问题,拷问生命、组织关怀。而现代人处在一个快速、瞬时转变的利益中,很少有人还会静下来思考哲学、生命、伦理和死亡的问题。(根据新华网、北青网、东方早报整理)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