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储政策抬高国内农产品价格 专家指扰乱市场
原题:粮食收储进退两难
记者 葛爱峰 林晓 郑州、北京报道
5月23日,国家临时存储油菜籽政策出台,油菜籽进口价格应声每吨涨了600元,让国内许多食用油企业叫苦不迭。
为保护农民利益、保证食用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国家临储收购政策,并未全部让农民受益,反而“补贴”给了国外供应商。据农业部统计测算,2009-2012年4年间我国因为临储收购,进口企业额外支出了50亿元人民币,而这部分成本,最终体现在食用油的涨价中,由国内消费者买单。
“因为临储和托市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问题,确实扭曲了市场价格,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油菜籽,稻谷、小麦、白糖、棉花等都面临着同样严重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粮食专家表示。
扰乱市场?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粮食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为了稳定市场粮价,避免重蹈谷贱伤农的老路,国家于2004年提出,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现最低收购价格。
在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背景下,国家在近几年连续大幅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玉米、大豆的临时收储价格。受此影响,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呈现出持续走高的态势。
托市收购将国内整个市场价格抬高,但是随着与国际市场价格差的扩大,进口量越来越大,国内市场免不了受到冲击而价格波动,在农产品价格波动过程中,中间的收储和加工企业库存成本大幅增加。
由于价格差比较大,在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大米走私开始流行,甚至很多来自江西、安徽等省份做大米生意的客商也往内地市场倒运大米。一位大米加工企业老板诉苦说,“目前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做得越大赔得越多。”
进口大米在拉低市场价格的同时,传导效应正在发酵,市场低迷一方面导致大米加工企业不敢扩大收购,停工待产现象越发普遍。另一方面厂家压低稻谷收购价格,最终种粮的农民利益受损。
中国棉花每亩单产在全世界最高,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棉花价格成了全球最贵。收储造成的国内外棉价差给国内的棉纺织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去年甚至出现过从巴基斯坦进口的棉纱比国内棉花还要便宜的情况。
上述如此巨大的价差,严重影响了中国棉质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及棉纺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行业整体陷入低迷,一些棉纺企业不得不被迫停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如果这种巨大差价维持下去,可能要有50%左右的棉纺企业停产,那纺织竞争力最终没有了,最后棉农的收入也会受损。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