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南轨道交通筹建26年: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


来源:齐鲁网

济南泉水 原标题:揭秘济南轨道交通筹建26年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 济南以泉水而驰名中外,泉城人把泉涌当作城市发展的动力,视泉水为济南的市魂。城市发展、区域扩大、道路更堵,轨道交通是世界范围内一场现代文

“三年恢复泉城风貌”,济南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保泉热潮。

1981、1982年,山东和济南两次邀请全国专家来济南专门研究保泉供水问题。对于如何保泉,专家们说法不一。

山东省水文局研究员商广宇告诉记者,保泉说法不一,更多是因为对于“泉域边界、泉城地下水源”等问题存在着分歧。会上,山师大地理系副教授黄春海提出城区、东郊、西郊为各自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也就是所谓的“三碗水”理论。会后,结合“三碗水”观点和专家意见,济南市采取了“采外补内”措施,即在东郊、西郊新建水源地,停采城区地下水的几个水厂,但1982—1985年泉水每年春季依旧断流,1986年春到1987年夏,泉水又出现断流干涸。

从1982年初至1990年底,以山东地矿局80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为主,对济南保泉供水进行水文地质勘探,认为“济南泉域边界东到东梧断裂,西到马山断裂,南到齐长城岭,北到济南火成岩体”,这是“一碗水”的雏形。

1985年,当时还是801队技术人员的商广宇则提出,济西地下水独立于济南泉域,应“停东采西”,这是“两碗水”的萌芽。

1986年底,济南市供水又告急。1989年7月,济南召开灵岩寺会议,再次研讨“保泉供水”,“引黄派”声音占主流。1990年6月2日,城区地下水位降至20.82米的历史最低纪录,保泉依旧迫在眉睫。

泉是济南魂。根据济南地质结构特点和保护泉城水脉,同时考虑地铁造价贵、技术复杂、施工周期过长,济南避开地铁,想要选择高架轻轨。

记者从一份1991年9月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轻轨交通初步设想的材料中看到,根据初步意见,建议建高架轻轨客运系统。线路走向初步拟定为东西向,近期由段店至解放桥。济南首个轨道建设机构两年就解散

1992年,市建委批准立项进行济南高架轻轨快速客运交通(简称轻轨)的调研。1993年左右,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成立了轻轨工程筹建处,这也是济南历史上第一个为轨道交通设置的机构,人员是从该局不同部门借调而来。

“我们那时去法国考察过地铁系统,了解了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建地铁和大连、长春等地轻轨交通工程情况,与西班牙、美国等客商进行了技术交流,并想把轻轨工程作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一位曾在轻轨工程筹建处工作过的人员介绍。

一份1994年《关于建设轻轨客运交通工程的调研报告》中提到,根据客流等考虑先以能贯穿市立五院、火车站、大观园、解放桥等点,采取分期规划分布建设的方法。近期为2000年,规划由段店至济钢;远期为2010年,规划由工业园经段店、济钢至临港区。由于线路是经过市区繁华地区和泉城水位较高的情况,一期工程全线均采用高架。

包括济南在内,当时全国不少城市在尝试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但由于有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很大盲目性。

针对工程造价高、设备大量引进、城市地铁每公里造价1亿美元左右等诸多问题,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60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二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对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已批准立项和原则同意建设的天津、青岛、南京等城市的地铁项目和沈阳轻轨项目要停止对外签约,国家计委要暂停审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

之后近3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在这种大背景下,甚至还没来得及正式露面的济南轻轨建设也不了了之,进入停顿状态。1995年左右,存在了才两年的轻轨工程筹建办悄悄解散,几名工作人员又回到原来工作岗位或外派其他岗位。

济南重新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尽管还没来得及发展便“流产”,但济南的轨道交通梦一直没熄灭。

1997年底开始,国家计委研究城市轨道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于1998年批复3个项目立项,这也标志着国家层面轨道交通项目又开始启动。

而当时,随着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轨道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仅以2001年为例,当时全市GDP已达到1066.2亿元,市区人口达220万人、城区人口密度达到1896人/平方公里。济南机动车保有量也达到41万辆,并呈快速增加趋势。

按照“济南五年大变样”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求,1998年又重新启动济南市轨道交通工程。

1999年12月,省会规划委员会专家组专门针对济南市建设轨道交通必要性进行了专家论证。2000年,中共山东省委在鲁发【2000】17号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济南尽快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设施”。中共济南市委济发【2000】1号文件“中共济南市委2000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做好市区高速轨道交通的前期准备,同年济南市人大会议上也要求尽快建设轨道交通。

2000年2月,省会规划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审议2000年城市建设项目时提出:随着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和社会经济的增长,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是必要的。

当年3月,按照省委和市委要求,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成立了济南市轨道交通筹建处,着手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

轨道交通筹建处委托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第一阶段研究报告。2000年10月21日—23日,建设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评审了该报告,最终确定A方案为线网构架基本方案,这套方案由4条线组成,分别为东西线、南北线、旅游线和支线,线网规模按93至108公里控制。

2001年,济南委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可行性研究客流预测报告》,并于2001年9月经过了国内专家评审。2001年委托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南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济南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并经省建设厅批复由市计委转报省计委。这次确定1号线由大金庄到甸柳庄,其中市区拟建3.55公里长的地下段,即城市中心区为地下线,其余为高架。

这计划修建在市中心区的3.55公里地下段,也就是被外界称为济南要修建“地铁”的一部分。

工程因泉被搁置,进行“充分论证和规划”

事实上,当时济南的保泉之路也在曲折进行中。

截至2001年8月14日,趵突泉已停喷890天,引起全市关注。2001年8月15日,《济南时报》头条登出:《书记言辞恳切——— 名泉复涌,谁有高招?》3天后,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和2万字简明报告寄到市委书记办公室。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已沉默多年的保泉专家商广宇。

针对地下段如何建设,轨道交通筹建处收集了城区自来水公司井地质资料、泉城路附近部分高层建筑的地质勘探资料。2001年,在泉城路改造时,济南委托山东地矿工程勘察院(801队)在东西长1.5公里的区域又进行了补充勘察,对地下段与泉水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2002年9月,省市政府邀请六位院士来到济南,针对轨道交通(地铁)建设与地下水保护问题进行咨询。院士们听取了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规划的轻轨1号线运行线路,在省市负责人出席的咨询会上发表了意见。

山东省水文局研究员商广宇也参加了那场较高规格的论证会,他手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份六院士发言的整理材料。

卢耀如院士认为“再让名泉长期断流,将成为千古罪人”,不赞成把地铁修到泉底下,因为泉水通道一旦破坏,是无法恢复的。张宗祜院士认为,利用地下空间是发展方向,但地质条件好坏是利用关键,地层岩性及空间分布、地下水动态,要提前搞清楚,建地铁要避开泉水集中出露地段。

“前期工作做好,地铁、保泉兼顾。”施仲衡院士认为,对泉水影响还要深入研究,如果处理得当,影响不大。刘建航院士建议,济南修地铁不能操之过急,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先有个正确认识,准备工作还要深入,要保泉,对水文地质要有充分了解,“用高架方式过古城区不一定合适”。

王梦恕院士建议“修地铁要尽量不破坏泉水集中出露区”,认为济南“仅画了3条选线,不具备讨论条件”。周干峙院士认为“修地铁应早筹备,但不可急于求成”,泉要保,再进一步做工程地质方面研究。

在这个高规格的论证会上,专家们也很谨慎,并没有得出决定性结论,还有人建议“不可急于求成”。“泉水毕竟是济南的灵魂,谁也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商广宇说。

之后,在保泉等各种因素考虑下,济南轨道交通工程又被搁置下来进行“充分论证和规划”。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之间,轨道交通筹建处工作人员被通知“暂缓进行”,机构撤销。2003年7月,一直主导承担轨道交通建设的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摘牌,和市城市管理局、市热电总公司一起合并组建了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

经历着与泉水邂逅的波折,济南轨道交通建设沉稳起航。2013年3月,济南轨道交通“一横两纵”近期建设规划被上报审批。目前,该规划仍在等待国务院审批,项目安全预评价、水土保持方案、防洪方案、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也同步进行,济南轨道交通有条不紊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有望年内实现轨道交通试验段开工建设。

开往泉城的轨道交通带着希望、期盼快速前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太岭]

标签:轨道交通 济南 泉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