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民营经济调研:需从七方面突破


来源:中国青年网

《报告》从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发展民营经济的制约因素、加快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论述与分析。目前,民营经济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稳增长、促升级、增财税、拉动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作用重大。

二、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

尽管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取得的成绩突出,但也要清醒看到,与山东在全国的经济大省地位相比,与先进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仍然偏少,结构不合理

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民营市场主体5788.4万户,山东省仅占全国的6.9%、广东的71.7%、江苏的74.8%。近年来,我省民营市场主体与先进省份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13年,山东省民营市场主体新增注册登记69万户,列广东(110.8万户)、湖北(109万户)、江苏(96.7万户)、浙江(71.9万户)之后,居全国第五位。

二是市场主体层次较低。2013年,山东省个体工商户与私企之比是 4.1:1,与全国(3.54:1)、江苏( 2.6:1)、广东( 2.61:1)、浙江( 2.77:1)相比,山东省个私之比明显偏高。全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远低于江苏(183.2户/万人)、浙江(171.0户/万人)、广东(144.4户/万人)和全国(92.6户/万人)的比例。

(二)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山东省民企企业多数仍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偏短。“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山东省有54个,江苏、浙江分别有91个、139个。其中,从事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民营企业,山东省有21个,比例偏高。同时,民营企业中服务业龙头企业少、产业结构不优。“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榜单”中,山东省有6个,而浙江省达到22个,江苏省达到17个。山东省上榜民营企业所属行业4个均为“批发零售业”,而浙江、广东、江苏省民营企业均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榜。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统计汇总中,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占比71.3%,说明民营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但94.9%的民营企业无国内专利,只有2.9%的拥有1-5项专利,说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困难”原因中,“资金紧张”占比32.1%,“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占比27.8%,“缺乏研究人员、设备及战略伙伴”占比29.4%。资金制约、创新风险、创新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总的看,现阶段山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仍然偏少,研发投入相对薄弱。

(三)民营经济发展要素保障不够,运行成本较高

“市场环境”是制约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生存环境严峻,“资金、土地、人才”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融资难。在调研和座谈中企业反映这个问题非常强烈,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突出表现为“融资难”和“融资贵”。一方面融资渠道狭窄,70%以上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其中“主要融资渠道”国有银行占比21.2 %,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比55.7%,民间借贷占比14.1%,风投及其他占比9.1%。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偏高,存在“嫌小爱大”、“惧贷、惜贷”现象,在山东省尤为明显。据统计, 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6万亿,山东省同口径同期余额为0.7万亿,仅占全国的6.3%,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另一方面融资成本高。除银行贷款利息、第三方收费和担保费外,存贷挂钩、担保保证金、银行“业务创新”中间产品更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如通过承兑汇票赚贴现手续费用,中小企业贷款改为承兑汇票,兑现要到跟银行有特定关系的中间机构至少加3.5%的手续费。据测算,以上融资成本相加,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成本年利率在12-15%之间。同时,贷款手续繁杂,需要1-2个月时间,影响了融资效率。

二是土地供给矛盾。在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中,成长型民营企业对用地问题反应最为突出。山东省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工业“园中园”建设相对滞后,受投资强度、投资规模等较高的入园“门槛”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难度较大,问卷调查的企业80%以上都在园区以外,仅有12.7%的民营企业享受过用地优惠政策。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各地需求相比缺口大,地方政府优先给规模以上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供地,一些获得土地的企业又借机高价转让、租赁、招商,大大增加了企业投资成本。部分重点项目因受制土地供给,出现项目停建、缓建和迁建现象,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三是用工难、人才缺。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普遍受“招工难”问题困扰。从用工方面看,近70%的企业反映用工紧缺,缺口平均在20%左右。“高级人才难引进,普通工人难留住”成为民营企业现实写照。中高层管理和科技人才任职时间平均不到3年,频繁的人员跳槽流动,也加重企业用工成本。

四是税费负担重。税费负担重是影响民营企业生存的首要因素。企业对此反应非常强烈。2013年,山东省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77.5%,比重低于广东省4.0个百分点,江苏省5.0个百分点,浙江省15.9个百分点,企业非税负担较重。一方面企业涉税费种类繁杂。以餐饮行业为例,其缴纳税费多达46种,税费占利润比例是270%左右。且各项税费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企业利润增长,高税费让企业利润空间降至10%左右,部分企业已降至5%。而税费优惠因手续复杂、知晓率低而使政策优惠效应大打折扣,问卷中“享受税费部分减免政策”的仅为30.8%。另一方面,存在转嫁收费趋向。有的职能部门将费用转嫁到指定中介服务机构收取,且收费偏高;原本由第三方承担的费用也转嫁至企业,招标中的招标代理费转由投标企业负担,外省早已取消的河道维护费,山东省还在收缴。

(四)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品牌意识不强

一是组织制度落后。山东省民营经济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以家庭式、作坊式管理模式为主,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组织制度模式落后制约企业素质和层次。浙江省通过打造“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持续发展的上升通道,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已完成“个转企”11万户。

二是创新观念不强。与浙商“重利尚义”、苏商“重商主义”新义利观不同,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和官本位思想观念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创业的冲动和激情。“小富即安、小成即满”也让部分成长型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胆量和发展气魄,创新意识不足制约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转型意识滞后,转型升级人才缺乏,面临“不想转、不会转、怎么转”的困惑。

三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根据《2013胡润品牌榜》排名,在上榜的98个最具价值民营品牌中,总部在广东的有2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山东仅有海尔、张裕等,数量列全国第8位。全国注册商标过万件的县有77个,而山东省还没有实现突破。问卷中43.9%的民营中小企业拥有自有品牌,但拥有驰名商标的仅占5.8%,著名商标的仅占16.4%,导致产品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浙江实施“品牌强省”战略,近几年在基层建立“品牌指导站”,助推民营经济摆脱“转型升级难”。广东实施500家高成长企业品牌创建提升计划,支持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品牌创建提升项目。

(五)市场准入等问题突出,营商环境不够优化

一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依在。“三门”问题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顽疾,众多民营企业深有体会。名义上对民营企业实施“非禁即入”,但在现实操作中仍变相存在种种准入障碍,还存在“民企歧视”,95%以上的民营企业遭遇“三门”现象。某担保公司反映国有担保和民营担保之间地位不平等,民营与国有在准入、担保保证金、逾期代偿时都是双重标准,有的银行在准入时明确要求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在招投标市场准入方面,许多行业对企业的资金规模、行业资质、从业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民营中小企业有时直接被取消参与资格,或成为事实的“陪标人”。民营医院、学校、文化、养老机构也存在与公立的两套标准,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仍有不同程度存在。一家连锁大药房在全省布局时,部分地方以各种理由不批准入驻。民办学校在招生指标和毕业文凭方面存在歧视,学生没有资格参加公务员及特殊工作的录用。对待本土企业和引资企业“内外有别”,有一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观念,重外轻内。

二是行政审批依然较多。经初步梳理,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等设定的涉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的项目仍有292项,其中国家级245项,省级47项。受访的需要前置审批的企业,从筹备到开业平均每户用时92.3天,前置审批平均用时68天。据调查,63.7%的企业曾经遭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78.1%的企业认为程序复杂、手续繁多。有些已经取消或调整的审批项目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审批行为不够规范,审批监督不够有力。行政服务大厅未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在审批中一些行政干预或行政许可互为前置,如国土与规划、国土与民政、环保与卫生等。

三是诚信政府形象有待加强。一些政府为承揽招商引资,滥用权力或自身行为不规范,承诺事项无法兑现,影响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某个招商引资项目,招商时政府承诺给200亩地,现在只出让给40亩。某企业因没有土地指标,当地政府承诺先行建厂运作,待到后来却因无土地证而面临被拆迁,企业陷入困境。

(六)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合力,服务决策的支撑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领导体制机制不健全。异地商会负责人和民营企业家代表普遍呼吁,加快理顺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善民营企业“有人管,没人疼”窘况。民营经济发展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牵头统筹部门。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未充分明确,政策制定上各部门“单打独斗”,不利于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市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也未统一,不能形成协同共管、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

二是民营经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调研中发现,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考核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统计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却没有及时跟上,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摸底不好摸底,对比不好对比,缺少科学判断、监测、统计民营经济的指标体系。面对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统计体系不完备,不利于把握规律和研判形势,难以形成对民营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的有力支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民营经济发展 报告 河道维护费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