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水墨清韵淡亦奇——周之洋

2014年03月03日 14:57
来源:凤凰网山东菏泽频道 作者:王文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周之洋,耕硕堂主人,祖籍江苏句容,现居北京,为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会员、中国画院画家、中华名人书画协会会员。主攻花鸟,上溯宋、元、明、清及现代诸大家的技法,融会贯通,经三十年艺术追求,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牡丹雍荣华贵,清新典雅;紫藤,如万岁枯藤,苍劲老练,有周牡丹、周氏藤的美称,其笔下梅花、荷花、苍鹰、公鸡都有独特的见解,燕子、麻雀、小雏鸡信手拈来,形神兼备。

出版有《周洋画集》、《周之洋美术作品集》、《周之洋国画小品集》、《名家画荷—周之洋》。2003年在山东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个展,2005年在中国牡丹城曹州书画院再次个展成功,并在全国举办联展三十多次,作品被中国牡丹艺术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残联主席张海迪、原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著名诗人臧克家、人民英雄徐洪刚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社会团体、艺术馆及个人收藏。为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捐赠作品达千幅以上,2009年被中国公益总会评为“慈善书画家”。

在取得一系列的成绩后,依旧对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学习不辍,一旦不满意便信手抛,笔所不精反推敲,虚心好学,人皆可师,便是不凡人格的印证。

周之洋自幼学画,与丹青为伴已二十余载,其写意花鸟画渐成风格,写小景而抒大情,寓诗意而境玄远。

周之洋,号耕硕堂主人,祖籍江苏,现为牡丹艺术馆常务副馆长,花都书画院副院长兼创作部主任。其自幼酷爱书画,主攻花鸟,上溯宋、元、明清,近至现代老一辈艺术家的技法,均融会贯通,华为己出,特别对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的作品情有独钟。他的花鸟画,笔墨凝练,意境深远,情趣横生。他画牡丹,大胆用水,将牡丹的精神朦胧展示,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周之洋的艺术之根,牢牢的扎在生活土壤的深层。他的作品,选材平凡、朴实、不故作高深,不追求石破天惊的“宇宙意识”,但求贴近自然。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那首诗,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独特的个人体验。从他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捕捉自然之美的能力。

韵,味道也,一种侵润在画作中的醇厚的艺术底蕴。而这种底蕴是靠年复一年的对文学和艺术的忠诚换来的。一幅没有蕴味的作品,经不起人们的品味、咀嚼,是没有生命力的。周之洋不仅有着高品味的艺术修养,而且还有着负责任的创作精神,努力把握变化万千的国画笔墨表现技巧。他十几年如一日砚天躬耕,经过无数失败的磨炼,才有了对笔墨的独自理解,使之终于能够畅深达意,运用自如,所以才能将心中的意向注入笔端,这实际上是绘画创作剥离照化的肤皮表象、深入本质的坛酿过程。因此,他从不追求摹写的得失,而是通过造化与心源的融合,化为心中意念,在通过笔墨展开,使与道和,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使之耐人寻味。

周之洋的作品,第一个特点是摹花鸟之行而有特象之情性。他描绘花鸟,不是以全写实的面貌出现,而是借花鸟之形赋予它们更多的精神上的重生,营造“花非花”的物我两谐的境界。这一跨越,是真实世界与艺术创作的分水岭。周之洋花鸟画的另一个特点是以金石入画。他先学书法,后又学画。其花鸟画用笔苍经而多变,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浓淡干湿相济,画面斑驳质朴,意趣高古,着力弘扬,“使笔若刀,视纸若石”的笔墨精神。他的作品受到贺敬之、于希宁的赞许并为他提写书名,诗人臧克家、作家张海迪、将军邵华、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主持人唐剑、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当代人民英雄徐洪刚欣赏其作品并拜其为师,特题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示纪念。绘画作品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发;其事迹在多家省市电视台宣传报道;作品也先后被多部大典录选,并被党政机关、展馆、企事业单位收藏;2002年文化部举办的世界华人美术展获优秀奖;2003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画展;2005年在曹州书画院举办画展。

周之洋在他的画集的前言这样写到:“我生活在一个祖辈都是农民的家庭,但从小就痴迷艺术,我也知道到目前为止还是涂鸦,作品称不上艺术,或者说还不能用艺术的眼光来衡量我的作品,可是我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追求、去探索,年轻的我自信能做到!因为成功不会拒绝年轻,不会拒绝创新。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周之洋 书画 韵淡亦奇-周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