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市银行发力对公理财 定制化服务是目标


来源:证券时报网

原标题:上市银行发力对公理财 定制化服务是目标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瞄准这一趋势,今年上半年,许多上市银行加大对公理财业务力度,令其理财业务收入取得了显著增长。虽然对公理财产品的收益

原标题:上市银行发力对公理财 定制化服务是目标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瞄准这一趋势,今年上半年,许多上市银行加大对公理财业务力度,令其理财业务收入取得了显著增长。虽然对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未比个人理财产品高很多,但银行推出“定制化”的对公理财服务,显然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住客户。

对公理财收入猛增

半年报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中,披露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共有13家,其中工行、农行、建行、招行4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额均超过了2万亿元,其余均多数在1万亿元以下。

建行上半年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额达到3.2万亿元,居于首位;排第二位的为工行,该行上半年累计发行银行类理财产品约2.81万亿元。

此外,农行上半年发行理财产品约2.68万亿元(包含对公及对私理财产品),招行发行理财产品达2.5万亿元。

据了解,银行从理财业务中获取的收入主要包括理财产品的托管、销售、投资管理等手续费收入,庞大的理财产品发行量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业务收入。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这部分业务增长中,对公理财的增长功不可没,上半年部分银行的对公理财规模快速增长,业务收入增幅明显快于个人理财业务。

例如,工行上半年的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业务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11.6%,而对公理财业务收入68.68亿元,同比增长了43.4%,大大快于前者。工行表示,对公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是带动理财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银行的对公理财业务收入增长更加显著。招行的公司理财产品销售收入达6.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6.96%,快于个人受托理财收入69.85%的同比增幅。而北京银行的对公理财手续费收入为1.73亿元,同比猛增376%,该增幅也大大高于个人理财手续费收入94%的增幅。

对公理财的爆发式增长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银行对公理财业务规模和收入的快速增长,或与发生在今年6月末银行间“钱荒”有关,在此期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飙涨,引发了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的风潮。据其统计,仅6月26日一天,就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公告。

皮海洲称,2013年上市公司理财热情一直高涨,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就有23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相关理财公告,涉及金额超过800亿元,已超过去年上市公司全年的理财数据,而今年6月又有上百家公司宣布购买理财产品。

定制化特点突出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则对记者表示,对公理财的爆发式增长,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新股首发超募以及利润沉淀,让更多公司“有财可理”;二是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背后也有政策的支持。2012年12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资金监管新规拓宽了对闲置募集资金的投资使用范畴,允许购买国债和银行理财产品等。

从部分银行的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对公理财已成为其理财业务的重点开发领域。例如,招行在其半年报中就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及时把握市场热点,推出了多项公司理财新产品,公司理财业务已经成为该行扩大非利息收入、营销新客户的重要工具。

“对公理财业务主要对银行自身的公司客户开放,其资金来源庞大,客户群体优质,更具规模性,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曾韵佼称,“银行发挥其投资能力和渠道优势,提供丰富的对公理财产品,不仅能满足公司客户的理财需求、增进客户黏性,还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个人理财业务不同,银行发行对公理财产品,更强化了“定制”的理念,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需求,量身定做理财方案,而不是单纯依靠提高理财收益率来吸引客户,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瞄准了这一需求。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对公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39%,个人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两者相差并不大,曾韵佼表示,相对于个人理财产品,对公理财产品的期限、产品设计和运作模式更为灵活,针对性更强。

对公理财各有利弊

普益财富数据还显示,股份制银行发行的对公理财产品在所有类别银行中是最多的,今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60.47%。记者同时发现,16家上市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在对公理财的规模和收入的增长上要快很多。

长城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黄飙表示,股份制银行发力对公理财,是市场竞争的一个必然结果,银行之间存款竞争激烈,为了吸收企业存款和争取贷款项目,不得不以高收益理财产品营销客户,这与前几年个人存款向理财产品转移的趋势如出一辙,而且该趋势会愈演愈烈。

黄飙表示,银行发行大量对公理财产品对其自身来说有利有弊,利在于留住好客户,弊则是削弱了利差,许多理财产品投向了信托等直接融资项目,助长了金融脱媒的趋势。

相关新闻:

标签:银行 定制 收入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