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服饰与文化的交响
2015年07月01日 16:58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王菲
在《论语 宪问》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战国铜人 作为文化符号的“右衽” 随着历史的发展,“右衽”除了作为服饰特征而存在,还逐渐演变为一种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
原标题:右衽:服饰与文化的交响
中国文物网讯 在《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的服饰特征。与之相对应,右衽则前襟向右掩,是华夏民族的服饰特点。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所展出的一件战国铜人,身穿窄袖长袍,衣襟右衽,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服饰特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作为服饰特征的“右衽”
对于“右衽”这种服饰特征,孔颖达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古人经常在怀中放置物品,“右衽”方便将手伸入怀中拿取放置之物。而少数民族“左衽”,而非“右衽”,有人猜测,大概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要经常性地使用右手持兵器以及劳动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所谓“左衽”与“右衽”,最初大抵只是生活习惯使然。
战国铜人
作为文化符号的“右衽”
随着历史的发展,“右衽”除了作为服饰特征而存在,还逐渐演变为一种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孔子曾留下这样的句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陆游——素来被目为爱国诗人——在《哀北》诗中说:“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诗人不愿直言国土沦丧,婉转地出以“左衽”二字。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衽”与“右衽”已经不只代表穿衣方式的不同、不只与方便与否相关,甚至成为某种文化归属、民族认同、国家兴灭的象征。 觽:精致到毫末的释结工具 在此次“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还有一件特殊的展品,玉质,形制小巧,刻有纹样,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件精美的玉器,竟是日常用具。
鸟纹白玉觽
在我国,早期的服装不使用纽扣,而是用衣带系结。觽(音西),一端粗阔,一端尖细,呈弯角形,是一种实用的日常用具,用以释结,《说文解字》中曾记载道:“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在我国,古人讲究生活品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已可窥全豹之一斑。小小释结之物,也能制作得如此美观、风雅,实在是精致到了秋毫之末。 汉代以后,觽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而演变成配饰的一种,因其甫出现时有释结的作用,而成为人们祈盼诸事顺遂、烦乱迎刃而解的象征,正如《说苑修文篇》中所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觿。”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