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博兴:扽腔复出 红火三年后重归沉寂
滨州博兴:扽腔复出红火三年再入泥沼
滨州传媒网—鲁北晚报讯大年初三、初四下午,两场文艺演出分别在博兴县吕艺镇高渡村新建成的文化广场拉开大幕。一场歌舞,一场戏曲,场场爆满,村民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不少外村来走亲访友的车辆停在路边,致使村中心路一度发生交通拥堵。
两场演出,村民张金凤都露了脸,尤其是初四下午的戏曲专场,她的一段京剧《红灯记》选段、一出吕剧《李二嫂改嫁》选段,让村民听得入了神,等她下台时,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有村民禁不住挑起大拇指:“这才是角儿!”
>>>扽腔:
在发源地沉寂了
其实,京剧和吕剧是张金凤最近几年才开始学的剧种,她还有一个身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扽腔第七代传人之一。
山东是曲艺大省,戏曲样式种类繁多,除了吕剧、山东梆子等代表剧种外,还有众多地方性剧种,扽腔就是其中之一,高渡村就是扽腔的发源地。
扽腔约诞生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扽腔曲调抑扬顿挫,演唱时真假嗓音混合,听起来一停一顿,就像有东西被拽着一样,按照博兴县当地方言习惯,把“拽”称为“扽”,因此这种唱腔就被叫做“扽腔”。
虽然是扽腔的发源地,但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高渡村在近30年时间里没有举行过一次扽腔演出,村里能够演唱该剧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张金凤:
成为扽腔第七代传人
今年50岁的张金凤能够学习扽腔,源自于她平时对文艺的爱好。
1998年,扽腔第六代传人张守磊退休回到村里,为了抢救发掘到了失传边缘的扽腔艺术,他和村里几名老伙计准备在村里恢复扽腔剧团。凑剧本、凑行头、凑乐器,到1999年底,器具都准备好了,演员还得一个一个“凑”,到最后团里还缺一个老旦,张守磊这时找到了张金凤。
“我父亲年轻时无论是京剧还是吕剧在村里都算是角儿,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这些艺术形式。上学时我还是班里的文艺骨干,那时有个什么演出,都少不了我。以后村里有个演出,我也经常上台,从不打怵。”张金凤说,“张团长可能就是看中的我这一点。”
与张金凤一起入团的还有另外几名村民,他们,正式成了扽腔第七代传人。
刚入团时我们对扽腔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老师们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们也学得很起劲,很入迷,一个月时间,我们就能上台表演了。”张金凤告诉记者。
>>>扽腔剧团首演:
曾轰动一时
“我们剧团成立后在村里也很轰动,村民们都很期待,毕竟已经将近30年没看到过扽腔演出了。演出剧目除了传统留下来的,我们也自创了几个。2000年春节,新成立的高渡村扽腔剧团在村里首次演出,全村人男女老少都来看戏,那种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张金凤说,“在随后的两年,剧团发展迅速,成员到了20多人,演出不但在本村,还到了临近的村庄和乡镇。”
扽腔在高渡村沉寂了3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但在维持三年后,又重归寂静。
“扽腔唱腔虽然抑扬顿挫,但伴奏乐器缺乏,没有弦乐,只有锣鼓钹等,除了本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庄,喜欢的人不是很多。没有市场、缺乏观众,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没有收入,随着老艺人年龄的逐渐增大,年轻艺人逐渐失去了耐心,高渡村扽腔剧团在成立三年后解散,之后再也没演出过。”张金凤说。
>>>三年后:
扽腔重归沉寂
扽腔剧团解散后,张金凤又陆续学习了吕剧和京剧,并在2010年被选入新成立的吕艺镇吕剧团。利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间,镇吕剧团每年都有20场左右的演出,因此春节期间也往往是张金凤最忙碌的时候。
过了大年初五,张金凤就要收拾行李,跟着镇吕剧团外出演出。
但作为传承人,张金凤心里永远忘不了扽腔艺术。虽然能够登台演出,张金凤包括和她同批次的扽腔艺人目前还都带不了学生,更尴尬的是,村里的年轻人根本对扽腔不感兴趣。对扽腔的现状,张金凤无比惋惜:“随着年龄增大,村里能唱扽腔的人越来越少,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扽腔在高渡村可能就要失传了。那时再想恢复,就不可能了。”记者张卫建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