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齐鲁精神薪传火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师道传承纪略


来源:凤凰网山东

齐鲁精神薪传火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师道传承纪略 百年齐鲁,一脉相承。 “博施济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建成的新医院门诊病房楼(现科研楼)的奠基石上,这四个醒目的大字是医院文化的最早源头。 “疾

薪传火旺

在磨棚里做白内障手术的王永惕——总说“不要紧”的江森——宛若拉纤老者的王天铎——厚德载物,舍身忘我——齐鲁精魂,铸就百年丰碑

走在齐鲁医院里面,人们常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氛围:是在一百年岁月流转中沉淀下来的端庄大气?是代代相传因深厚医术功底而自然呈现出来的回春妙手?是因不断地将学习和交流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潜移默化来的求精创新?这些都是,又都不能穷尽这座百年名院的文化氛围和职工精神风貌。

我们先前已通过“师辈风范”栩栩如生地看到了老一辈专家的高风亮节,而在各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口中,更是流传着许许多多佳话:提及王天铎医师,一位曾跟王天铎共事多年的同事深情地说:“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耳鼻咽喉科的专家,业界提及他时总是不乏赞美之词。殊不知,业绩与实践积累的过程,成就与苦涩却是相伴相生。我们所看到的这位学者,常常驼着脊背走在上下班多年不变的两点一线上。见了熟人打招呼语言少得不能再少,若在太阳底下走路,其侧影如同长江边上以拉纤为生的老者。”而为中国妇产科医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江森教授,因病住进病房仍不忘学习,他一边打点滴一边阅读医学专著或者修改自己的论著,其专心致志以至于竟没有发觉有人进去探望他。每当同事劝他休息时,他总习惯说:“不要紧,不要紧。”上世纪60年代是这样,80年代是这样,90年代也是这样,像套了一个公式。劳累不要紧,病痛不要紧,健康不要紧,对于他来说,什么是最要紧的呢?

2000年,齐鲁医院110年院庆,老教授、老齐鲁们凑在一起,谈起初进齐鲁时的感觉,朱汉英教授说,在不断接触病人中感到一种无形存在的东西,就是病人对医生高度的信任和仰望。这种威信并非来自一个人,而是医院素有的良好服务态度、高超的医疗技术所致。是的,对于齐鲁医院的临床大夫,这一切当然都是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领或者说本能。但对于一个大师级教授,仅有这些也还显单薄,他们不禁忆起学院基础部的李铭文教授,学术水平高超,为人质朴,心襟坦荡,生前留言把遗款捐给学校;国内数一数二的皮肤病专家尤家骏,对麻疯病的钻研闻名国内外,临终时把自建住房留于医院;赵常林为国内第一代骨科专家,身为院长,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医疗工作,一丝不苟……还有一大批富有实力的专家因文革失掉了获取博士学位的机会,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医、教、研一线……

这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刻骨铭心;这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一代又一代……

“怎么样?能躺下吧,腿肿不肿?”每个病人她都问得很仔细,听心脏、量血压,有时俯身去捏捏病人的小腿。一个病人很紧张,她笑笑说:“ 别着急。 老皱着眉头血压能不高吗?”这就是齐鲁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黎莉。2008年3月,在首届全国医德楷模、医德标兵和医德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她被评为“全国医德标兵”。

有一个高血压病人,黎莉问诊后建议她换便宜有效的药,因为这种病要终生服药。两个年轻人陪老人从商河农村来,需要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黎莉说:“回商河作就可以,住下来花费太高。”

黎莉对病人非常精心。她的病人一有个头疼脑热,她赶紧嘱咐护士用药压住,“其实医生很多时候只要精心,很多不利情况可以避免。”黎莉说。“发现问题赶紧解决,和说‘明天再说吧’完全不同。明天可能就严重了。”

这些现实场景,我们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很少有人们知道骨科教授王永惕在“一根针,一把草”包治百病的下乡巡诊期间,在磨棚里为老太太做四例白内障手术;在只有一把止血钳的情况下做胃大部切除;当然也更不知他通晓世界语,酷爱摄影,会流利地用英语对话;甚至也更不知道文革期间,矗立在健康楼廊里近一人高的临摹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竟出自他的手笔!而恰恰就是这一群群或者默默无闻或者声名彰显的几代齐鲁人,殚精竭虑,倾其一生,把齐鲁的丰碑树立在患者心中,也树立在了世界医学的殿堂!

相关专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医院 山东 手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