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索山东城镇化:“就地就近”转化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山东:"就地就近",城镇化提质增速 "俺不光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还在园区上了班,出家门走不了多远就到,工作生活啥都不用愁!"在山东省齐河县表白寺镇,谭家社区居民郝加廷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百镇示范,让城镇化降低"门槛"

强县不少,强村不少,可就是没有强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小城镇一度成为山东省的"短板".

数据显示:山东省有1062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共3317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297万,平均每个镇建成区只有3.1平方公里、1.2万人。据测算,如果每个小城镇平均多吸纳1万人,山东的城镇化率就可以达到60%以上。

抓好小城镇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2012年6月,山东省下发了《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确定100个镇,在发展用地、扩大财权、金融服务、资金扶持、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政策,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

按照依法放权、高效便民、分类指导、权责一致的原则,山东省实施扩权强镇,赋予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不断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活力、行政协调能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力。潍坊市将167项行政管理权限下放到镇级,赋予县级城市管理和发展权限,示范镇全部建立独立财政,党政主要负责人由市委组织部重点管理。临沂市按照"彻底放、放彻底"的原则,第一批赋予示范镇50多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部分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高配为副县级。

从2012年起,山东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的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并要求市、县按不低于省补助资金的规模进行配套。"十二五"期间,山东省每年为100个示范镇安排不少于50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地方小税原则上留给示范镇,示范镇辖区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社会抚养费等非税收入重点用于示范镇。

山东省规定,示范镇可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作为示范镇发展的核心,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经济基础等条件,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寿光市侯镇形成了盐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五大产业,获得了"山东盐化工产业第一镇"、"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等荣誉称号;邹城市太平镇大力培植"百亿荣信"、"百亿泰玻"、"百亿华鲁"、"百亿合金"等百亿产业集群。

2012年,山东省100个示范镇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41%,比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高13个百分点;镇均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以上的镇有35个。

在革命老区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的变化就是示范镇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建设家电产业园,郯城县仅在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就达1亿元。而当时,李庄镇的地方财政收入刚过千万元。如果没有省市县三级财力的支持,这将是无法完成的任务。2012年,李庄镇的地方财政收入创纪录地达到7012万元,比2011年增长156%.

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尤为重要。山东省编制了《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督促各示范镇做好与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把经济、社会、生态等目标落实到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上。目前,93个示范镇已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100个示范镇共编制各类详细规划169个、专业规划202个。

山东省着力实施功能兴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镇围绕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目标,不断加大在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投放力度。

示范镇的发展,为山东省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样板。

2012年,100个示范镇建成区面积、建成区人口分别为682平方公里、305万人,分别增长18.9%、17.2%,是全省平均增幅的1.3、1.6倍。小城镇建设,为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贡献了12.6个百分点。

为扩大示范效应,山东省政府已经决定,在原有100个示范镇的基础上新增100个,同时改进指导和支持方式,促使其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农村新社区,把城镇化带到"家门口"

到诸城,有"看村不见村"之说。一路走来,感觉既像农村又不像农村,处处是社区的标记和场所。若不是庄稼地就近在眼前,几乎找不到印象中村的痕迹。

3年前,诸城市1249个建制村"消失"了,代之以208个农村社区,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市(县、区)。

2009年以来,山东结合大规模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成了一大批人口规模较大、功能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居住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今年,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大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力度。

目前,山东省共建设农村新型社区5190个,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34个,3000-10000人的1321个。约有381万户、1254万人入住农村新型社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不离土不离乡,山东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尊重乡村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农村产业调整的原则,山东各地坚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水利交通等规划相衔接,编制新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

上楼不是目的,关键是完善设施,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省的农村新型社区中,49.2%的农户使用上了燃气,45.2%的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绝大部分社区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在临沂市,83个乡镇、街道通上了管道天然气,发展农村用户11.2万户;88个社区实现了冬季供暖;生活垃圾做到了"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

为让群众住得起、过得好,山东省注重在农村新型社区培育产业。各地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同步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德州市规划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153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390个,3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创造了"城乡一体、两区同建、三化同步"的新经验。

完善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山东省充分发挥行政、市场、志愿互助等多方面作用,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经济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体系。济南、枣庄、东营、烟台、莱芜等地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生活照料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 综合服务。滨州市94%的社区按照"五室、两站、一厅、一场所"的标准设立党建活动室、文体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社区警务室、综合活动室,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室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全覆盖。

在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山东省始终把保障农民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济宁市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真心依靠群众,切实做到"拆不拆、建不建,由群众说了算","如何拆、怎么建,尊重群众意愿办".同时,规划设计、建设模式、旧房评估、新居分配、招标投标、财务管理等全部公开,实行民主决策。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无疑是山东探索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抹亮色。

在发展模式、运作方式、体制创新等方面,山东省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通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山东省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山东的实践证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模式,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城镇 山东 就近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