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间艺术之平阴渔鼓


来源:凤凰网山东整理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 平阴渔鼓 “渔鼓”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

平阴渔鼓

“渔鼓”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过海归来时,忽见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汉钟离的的衣服。汉钟离非常恼怒,于是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后来王母娘娘寿诞开蟠桃会,“八仙”共赴天庭为王母娘娘的祝寿。韩湘子吹玉萧,吕洞宾击云板(简板),汉钟离拍渔鼓而歌。美猴王孙悟空恼怒王母娘娘没有请他参加潘桃会,便一个筋头翻到寿堂之上,举金箍棒就打,正好打在了汉钟离的渔鼓上,渔鼓被打了个粉碎。渔鼓碎后,汉钟离寻来一根仙竹,请名匠鲁班依样重新制做,鲁班取仙竹中间三尺九寸重新制做了渔鼓。为了防止鼓身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渔鼓两头,从此,竹质渔鼓便取代于骨质渔鼓。

平阴渔鼓

“渔鼓”鼓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用皮蒙之。“渔鼓”的鼓身是用两端同等粗细的竹筒或塑料筒制作,筒两端镶两个铜箍,一是防止爆裂,二是美观。“渔鼓”的鼓面是用蟒皮或猪护心皮、猪膀胱皮加工炮制而成。

简板用檀木或红木制做,也可用竹篦替代。简板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轻微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出时一手击鼓,一手打简板,为演出唱伴奏,明代王圻《三才图绘》中记载:“渔鼓,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厚半之,其末略俱外反。歌时用片两合击之以和也。”

“渔鼓”源于道教,是道人“唱道情”劝善的一种方式,后来便演变成了一种伴奏乐器和曲艺形式。“平阴渔鼓”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弟子”。自祖师爷丘处机开山创派以来,全真龙门派下分“贞、柴、杨、张、赵”五门。五门的教谱(辈份)是统一的,立有“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何教永元明,志理宗成信,”等三十代(后五代散失难考)。“平阴渔鼓”传人朱世年艺名朱元庆,柴门第十九代传人。由此可见,“平阴渔鼓的起源与当地道教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记碑载:平阴南天观始建于南宋淳佑11年,蒙古帝国蒙哥时代(公元1251年),全真教第二代弟子牛志淳、郭志仙、周志方、赵志右四人“凿坚凿壁、身服劳苦,殆无虚日”。后有“乡之善士出资,成此伟观。”元至大四年(1311年)建成此观后,又安宝像(丘真人像)其上。平阴南天观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北方道教的四大观之一(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由此可以看出,14世纪初,平阴地区伴随着道教的兴盛,渔鼓得以广泛流传,在其后的历史沿革中,渔鼓从道士的“唱道情”逐渐演变为民间曲艺说唱艺术形式,在黄河岸边平阴大地扎根流传,历经十几代“平阴渔鼓”艺人的辛勤努力,“平阴渔鼓”日臻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民国初期,便出现了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这样的箸名渔鼓艺人。

相关专题: 济南平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平阴渔鼓 民间 艺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