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间艺术之平阴渔鼓


来源:凤凰网山东整理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 平阴渔鼓 “渔鼓”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

“平阴渔鼓”能够在黄河岸边平阴一带流传下来,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对这门民间曲艺说唱艺术的钟爱和情感。“平阴渔鼓”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为中国民间曲艺发展史学提供理论研究史料,而且也为中国曲艺教育学、民俗学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平阴渔鼓”都是我国曲艺发展史中的“活化石”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纵观“平阴渔鼓”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平阴渔鼓”从14世纪初(1311年)随着全真教龙门派的兴起而流入平阴。先是道人劝善化缘“唱道情”的一种“法器”和形式,流入民间后便成为了穷人讨饭糊口的一种工具和方式,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说书形式,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平阴渔鼓”也不断的日臻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曲艺说唱艺术形式。第二阶段,清末民初时期,“平阴渔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才出现了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这样的著名渔鼓艺人。此时的“渔鼓”,不但在平阴,而且在山东鲁南、鲁西南、鲁西和鲁北等地区也有不少成名的渔鼓艺人。第三阶段,1965年“文革”开始后,“平阴渔鼓”作为“四旧”被批判、封杀。“平阴渔鼓”第十八代传人邢永胜(平阴县平阴镇南门村人)在“文革”中被批斗迫害而死,第十九代传人朱世年受迫害入狱。“文革”后“平阴渔鼓”艺人朱世年重出江湖,拎起他心爱的渔鼓开始了“跑坡”说书生涯,那个年代在鲁南、鲁西、鲁西南等地的交流会和庙会上经常听到他的渔鼓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向多元化发展,“跑坡”说书的市场逐渐箫条,渔鼓受到了冷落。虽然“跑坡”卖艺不时兴了,但“平阴渔鼓”在当地没受到冷落,不论在消夏活动中、重大节庆文艺活动中,还是参加上级举办的比赛中经常安排“平阴渔鼓”艺人朱世年参加,深受群众的欢迎。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平阴渔鼓”为当地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传承发展中却令人担忧,如今“平阴渔鼓”唯一的传人朱世年已60岁了,还没有收到可意的徒弟,眼看着这千百年传下来艺术的就要后继无人,实在让人心痛。

相关专题: 济南平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平阴渔鼓 民间 艺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