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之平阴渔鼓
2013年08月11日 22:51
来源:凤凰网山东整理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做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 平阴渔鼓 “渔鼓”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
“平阴渔鼓”属柴门“大官腔”寒韵调,唱腔有一种苍凉、艰涩之感。擅长演唱悲剧故事,渔鼓表演一般前面都有四句“开场白”,说起来要合辙押韵,柳扬顿挫,调起观众的情绪,唱起来要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不但要唱出意境,还要唱出人物性格,使听众不但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要闻其声如见其人。“渔鼓”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式,唱词讲究合辙押韵唱多为一韵到底。“渔鼓”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凤凰三点头》、《跺板》。
“平阴渔鼓”是由一人独立表演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持简板用左臂自然弯曲怀抱“渔鼓,鼓面向下,右手中指和无名拍击打鼓面。“平阴渔鼓”中的说“白口”类似评书,说起来要声音宏亮,吐字清晰,语言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渔鼓书”中的“赞”(贯口)例如:《兵器赞》、《武功赞》、《人物赞》、《马赞》、《风雨雷电赞》、《辕门赞》、《笔赞》等,说起来要语言连贯,跌岩跳跃,犹如高山流水。“渔鼓书”中的“歌”和“赋”例如《过街段》、《堂台子》、《监狱瓤子》、《金殿赋》、《披挂赋》、《美人赋》等,都是艺人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演出时主要是靠艺人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现挂”把这些“歌”、“赋”融入“书”中演唱出来。过去渔鼓艺人演出多在庙会和集市上撂地摊演出,农闲季节也串村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
“平阴渔鼓”伴随着历史的沿革已传承了七百多年,在其发展历程中,它能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充分说明了渔鼓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深厚的基础和影响力,人民群众喜爱这种朴实无华,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民间曲艺说唱艺术。千百年来,一代代渔鼓艺人用这种曲艺形式,传播民族文化,说唱历史故事,讴歌民族英雄, 鞭挞丑陋邪恶,弘扬民族精神,陶治人们的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尽情的演绎着古书今世,渔鼓书曾在外敌入侵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一部《岳飞传》鼓舞了不知多少中华好男儿投军报国、浴血疆场,普写下壮丽篇章。“渔鼓书”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而且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渔鼓书”在历史的发展进步中具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渔鼓书”源自道教,形成发展流传于民间,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伴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世代相传,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新的文明。过去在广大农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听“渔鼓书”,“渔鼓书”弥补了剧团演出的空隙,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成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如今的“渔鼓书”逐渐在庙会和集市上销声匿迹。但是“平阴渔鼓”始终没有寂寞,经常参加当地的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平阴渔鼓”传人朱世年经常在农闲季节,消夏文艺晚会,或是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中,应乡亲们或文化部门之约,拿出渔鼓唱上几场,除部分段子是文化馆专业人员创作外,多数都是他自己应时现编的词。其内容大多都是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新中国,歌颂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卫生知识,宣扬真善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方面为题材的节目。“平阴渔鼓”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朱世年演唱的“平阴渔鼓”多次在省、市、县文艺会演比赛中获奖,一九九六年在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杂技、曲艺、小品》比赛中,邵邦森创作、朱世年演唱的《劝世良言五字歌》荣获铜奖;二00一年在首届济南市农民文艺会演活动中,邵邦森创作、朱世年演唱的《捐款》获得二等奖;二00三年在济南市“福彩杯”老年艺术大赛中,董现云创作、朱世年演唱的《人逢盛世老变少》荣获一等奖;在县级各类文艺演出中获得奖励十几个。由此可见,“平阴渔鼓”这一古老的民间曲艺艺术,能够古为今用,在当今社会中充分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因此倍受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关专题: 济南平阴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