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百年回眸:济南自开商埠价值研究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济南开埠采取的新老相辅的城市规划格局,成为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 为将新开之埠建成精心规划、文明有序的新城区,山东当局和济南商埠总局参照岳州、秦皇岛等地开埠章程,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尤其是在建设规划方面

济南开埠采取的新老相辅的城市规划格局,成为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

为将新开之埠建成精心规划、文明有序的新城区,山东当局和济南商埠总局参照岳州、秦皇岛等地开埠章程,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尤其是在建设规划方面,极具远见地依据铁路走势开辟商埠新区,将济南分为旧城区和新商埠两部分,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改观。商埠区位于济南老城西关外,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北端原津浦路宾馆),西至南大槐树(今纬十二路以东),南沿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至胶济铁路以南的4000余亩土地都划为商埠区(其中的三里庄、五里沟庄以及魏家庄等村庄保留),分为福、禄、寿、喜四个区。区内有华洋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宅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菜市、营房等,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

民国以后,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商埠区范围已不敷使用。于是在1918年和1926年,政府先后两次扩大商埠区的地域范围。开埠以后,旧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好地凸显其经济商业功能,从而推动整个济南工商业的发展。如是,既保持了城市原有特色,又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有了新旧城区的互补,"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一身二任,发挥了城市的双重功能。

开埠前,济南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开埠后,"通商惠工"政策吸引中外客商,济南的原始积累开埠后急剧加速,地区经济与世界相联;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南北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阶层与近代工人阶级的出现,为济南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

济南开埠,对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同样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商业的繁荣,以近代工业与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也获得了新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

开埠推动了济南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

开埠前,济南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典型内陆城市,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的济南保持着传统商业消费城市的特点。经济结构上,地方近代企业发展十分缓慢,近代工业仅有山东机器局一家,其他多为手工业,且资金少、人员少、发展慢;传统商业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受现代市场经济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绸布、药材、鞋帽、首饰、山果等市区消费服务行业,表现出畸形的繁荣。富商大贾的资产虽有增长,但少有投资近代企业的愿望,外国资本也未直接渗透进来。这些现实,使济南的经济地位不仅居于周村、潍县之下,更远远落后于青岛、烟台。"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

开埠后,为吸引中外客商,山东当局制定了一系列"通商惠工"政策,国内各地商业资本纷纷涌入济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济南原有自发而缓慢的原始积累过程开埠后急剧加速,地区经济形态迅速改观。

与此同时,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入。1904年,德国禅臣洋行首先在济南落户。到1919年,在济南设立总行、分行或代理处的欧美洋行已达15家。日商也在济南设立了日华公司、东南公司、华和公司、三好堂等多家公司和商号。大量外国商业资本的涌入,促使济南的商业资本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同时表明济南经济开始与世界市场直接沟通。

中外资本的源源涌入,不仅带来了新商品、新技术,为济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新观念的冲击也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心理的接纳以及价值取向的转移,"方今朝野有识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为吾国要途",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思想得以成为现实。

1905年,由庄钰、刘福航等人创办的济南电灯公司,成为济南开埠后第一家民营企业。此后,近代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仅1904至1909年,济南就相继出现了济南电灯公司、泺源造纸厂、金启泰铁工厂、小清河轮船公司、宏济阿胶厂、火柴厂、鲁丰纱厂等一大批近代化新式企业,涉及交通、纺织、机械、五金、建材、农林等众多行业。各企业以吸收国外技术,购进机器配合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生产。从此,济南渐渐脱离了单纯商业、手工业的经济模式,初步奠定了近代工业经济基础。到20世纪20年代末,市内已有各类商店3554家,工业企业172家,家庭手工业1745家,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完善、结构合理的近代新式工商业发展格局,成为清末"自开商埠"经济发展的典范。

开埠促进了山东内陆市场经济转型

中外客商云集,为自开商埠带来了从事商贸经营所急需的资本,也拓宽了国内既有商业活动的经营范围,济南逐渐成为全省的中心市场,"举凡周围各县,莫不依此为市场"。物资集散范围北至德州,南抵徐州,东达黄河和小清河入海口,西接河南、山西,并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进口商品的最大销售区和出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地。

交通改善,开埠通商,大量洋纱、洋布开始涌入,并通过商埠销往内地。外商大规模收购中国农产品,加快了山东内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自然经济结构进一步解体。部分传统的棉纺业、手工业衰落,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手工业、副业却得到发展。外资的大量收购,刺激了大宗农产品的产销,最突出的是棉花,"济南商埠为棉花买卖最大市场,各县及河北省吴桥威县所产之棉悉集于此口。"外商在济大量收购棉花,使济南成为华北各地最大棉花市场。开埠后,花生、棉花、草编、牛皮等农产品自山东内陆地区流向国际市场。近代山东内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格局也由此渐现雏形。

相关专题: 济南商埠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济南 商埠 价值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