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以泉水为源 供给城市用水


来源:凤凰网山东

一、解放前老城区市民生活用水 济南泉水得天独厚,独特的水文环境使济南城市居民向无供水之忧,居民世世代代都饮用泉水、河水或井水,相较于其他北方城市,济南对现代供水系统的需求远不像北方其他城市那样紧迫。

一、解放前老城区市民生活用水

济南泉水得天独厚,独特的水文环境使济南城市居民向无供水之忧,居民世世代代都饮用泉水、河水或井水,相较于其他北方城市,济南对现代供水系统的需求远不像北方其他城市那样紧迫。民国初年,济南依然采用以泉水为水源,供水主要由井、泉、湖泊、池沼和河、渠组成,当时湖泊有大明湖、濯缨湖,人工沟渠如玉带河,还有五龙潭、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四大泉群。泉眼散布于整个市区,并且依泉形成街巷庭院,居民就近汲水十分方便。

民俗专家严民在《济南民俗》中描述了解放前济南老城区老百姓挑水、买水的情形。“小时候我经常喝杜康泉的水。虽然家里有井,但井中的水总不如杜康泉的水甜。……盛唐巷的街坊们,家里有劳力的去杜康泉挑水喝,没人去挑水的就买水喝。每天清晨,天还不亮,花墙子街的青石板路上就会响起吱扭吱扭的水车行走声。听父亲说最早的水车是木质独轮车,车两边各放一个带箍的木桶。30年代以后,水车改为两个车轮,车上放着椭圆形的木水箱。水箱顶部有个漏斗形的进水口,下方有个堵着木塞的圆洞。40年代,木水箱又改成了铁制水箱。水夫来到杜康泉畔,用水桶提水灌满水车,然后拉到用水的人家。拿下挂在车上的扁担和水桶,拔开水车上的木塞儿,水便像一条银弧似的准确地注入水桶。水夫挑起水桶,灌倒用户家的水缸里。那时,往近处送水,一挑水需一分钱,往远处送则需两分钱。为了用户方便,水夫卖水签儿,水签儿是用竹子做的,有三寸长、半寸宽,一分钱卖给俩签儿。买一桶水用一个签儿,一挑水俩签儿。就这样,还是挑水吃的人多,买水吃的人少,因为那年月老百姓觉得买水吃是奢侈。到了60年代,老百姓喝上自来水,送水车也就绝迹了。”

二、自来水供水系统的逐步建立

自1904年济南开埠后,随着济南商埠区工商业的发展,居民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大增,而商埠区地势较高,没有城区充足的泉眼和泉水,因此商埠居民生活用水十分困难。而济南市民日常饮用之水,大部来自河流等,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排污管道,生活垃圾等亦排入河内,因此居民饮水相当不卫生。同时,开埠后大量建立的工厂多沿河流、滨湖、环泉布设,下水道脏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河渠、泉池、湖沼中,水污染日趋严重,导致居民饮水困难加剧。在此情势下,建立济南供水系统,解决城区居民饮水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有人建议建设一个供水系统,需要经费200万元,一半由私人筹集,一半由公用经费提取,得到了当时政府的特许。但是,直到1920年代中期,倡议人仍未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项计划最终因为时局变换、资金筹集困难等被迫停止。这样,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济南一直未有符合近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干净卫生的供水系统。

鉴于这种情况,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决定建设主要面向商埠区的自来水供水系统。1934年4月,山东省政府先行拨款6000元,由市长闻承烈为首成立自来水筹备委员会,筹划自来水公司,建设城市供水系统,尔后派员测勘水源。经勘查,把取水水源定在趵突泉,并勘定了两处泉涌甚旺的水眼,可以基本满足供水的需要。但由于经费不足,工程整体进展缓慢。当时工程所需经费共计大约30万元,在当时政府财政空虚的情势下,济南市政府一方面向本市商人集资,劝募股份;另一方面用将来自来水费的收入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最终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水源确定后,在自来水筹备委员会的主持下,开始供水管网设计和测量工作。最初的设计供水面积约50平方公里,供水区域为城关和部分商埠区。1935年9月公布的《济南市政府周年工作报告》称,到报告公布时,关于测量绘图及设计事项早经竣事。设计出管道总图,绘制了出了每一部分的详细位置。设计干支管线长度4万米,初步规划形成了以趵突泉水厂为中心的覆盖城关和商埠区的小范围供水管网。与此同时,位于趵突泉的水厂的土建工程也全面铺开。首先在趵突泉池内开凿两眼分别深9.7米和13.3米的水井。截至1936年10月,济南市供水系统已经能够日供水能力2.2万吨,建成了圆形沉沙池、清水池、机房、变电室,机房内设有55千瓦电动抽水机3组。至此,济南市供水系统初具规模。

1936年12月15日,济南市的第一个自来水水厂——趵突泉水厂建成正式供水,由官商合资的济南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具体经营自来水供水业务。公司早在1936年8月制定的《济南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供水章程》中,对用户装接自来水须办理的手续等事宜,做了具体规定。在水价方面也是按用户用水量的多少,分档次收取费用,同时也按照用水的用途制定了不同的收费价格,其中普通用水高,而饮用水低。自来水用户的登记工作从1936年初就已开始,用户需填写供水申请书并交纳报装金,然后由公司予以勘查、绘图并在用户交纳各项安装费后,再安装送水。1936年12月,自来水公司开始正式供水时,有用户1608户。

此后,济南自来水用户逐年增加,多是商店、货栈、医院、工厂、官府、军队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对生活困苦的普通百姓而言,使用自来水依然相对昂贵,因此一般老百姓生活用水还是依靠汲取泉水、沟渠水等,用不上自来水。1948年春,解放军马上要兵临济南城下,国民党当局害怕战时断水,便在经一纬三路、经五纬八路、经六纬八路、经七纬二路五个地方,各修建了长30米、宽20米、深2米的蓄水池,每池计划蓄水1000吨,到济南解放时也没有竣工。而济南市供水系统的完善和广大泉城市民普遍使用自来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建设泉城时才真正实现。

3、济南解放后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1949年前,趵突泉水厂(第一水厂)打5眼地下水井,日供水能力3万吨。1956年6月,开始建设文化西路第二水厂。1959年7月文化西路水厂开始供水。至此三台机组供水总量每日达4万吨。1964年11月,饮虎池水厂(第四水厂)开始供水,打井4眼,日供水能力为2.8万吨。1966年5 月,普利门水厂(第三水厂)建成投产,打井6眼,日设计能力8万吨。1970年11月,泉城路水厂(第六水厂)建成。打井4眼,日供水能力5万吨。1972年5月1日,解放桥水厂(第五水厂)建成,打井8眼,日供水能力8万吨。以上市区地下水源井,为保泉已于2001年以前全部停採。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保泉的需要,以后又另辟水源,济南市也由单一的地下水源变为地下水、地表水、客水等多水源供水,增建了东郊水厂、西郊水厂、南郊水厂、分水岭水厂、黄河水厂、玉清水厂以及加压站、管网等配套建设。

(1)济南解放后居民生活用水

济南解放后,城区居民生活利用泉水和地下水主要是通过售水站、自己泉畔挑水、引用自来水(主要为地下水)。

自来水初建时,居民生活用水靠挑桶买水,为了方便市民用水,于1937年在管网范围内设置了3处售水站,售水用桶计量,按担收费。至1947年由于水价暴涨,市内很多人用水车拉水出售,零售水站受到影响。至1949年全市仅有售水站41处。

济南解放后,对售水站进行了整顿,由自来水公司全部委托给无生产能力的烈、军属及公司困难职工家属管理,1955年全市售水站达到240处,1961年减为215处,1963年增至340处,最高量在1970年增至865处。1965年为方便群众用水,将有人管理的售水站改为无人管理,由街道水站管理小组负责,售水站也改名为公共水站。1982年济南市政府要求自来水水表入院,在全市广泛开展起来。水站相应的撤除并减少。据1984年统计,自来水入院率达到了83%以上。一直到1997年公司实施了“卸扁担工程”,将旧城区西公界、南北历山街等居民群众水表入户,让群众放下了挑水扁担,告别了济南市最后一个公共水站。

(2)解放后市区工商业用水

工商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是同网同源,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用水矛盾并不十分突出,1958年济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还不到10万吨,至1981年已达到60多万吨(城市供水40万吨,自备井水20万吨),工商业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0%。随着节水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依法加强对工业用水的管理,推广节水新设备、新器具、新工艺。再加上济南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用水大户(如造纸、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的调整转产,减少了用水量。在供水管网未到达的地区,一些工业企业使用自备井地下水,经过节水改造或使用地表水源置换、关闭自备井等措施(如济钢、炼油厂、黄台电厂等),由日开采量约25万吨已降至14.3万吨。至2010年底,城市万元GDP取水量降至13.50立方米以下,城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2.6立方米,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提高到94.5%,全年城市节水总量2400万立方米,节水综合指标列全国先进行列。

相关专题: 济南泉水节  

相关新闻:

标签:泉水 泉城 供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