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深圳“金改”:前海“探路” 寻找另一种方向


来源:《小康》杂志

一直被视为深圳金融改革重头戏的前海股权交易所被证明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前海的确已成为深圳开展金融改革创新的一枚棋子,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前海辐射整个深圳 前海“探路” 深圳金融改革落子前海,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前海辐射整个深圳。

原标题:深圳“金改”:另一种方向的试验

一直被视为深圳金融改革重头戏的前海股权交易所被证明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前海的确已成为深圳开展金融改革创新的一枚棋子,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前海辐射整个深圳

文|《小康》记者 刘建华 深圳报道

在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呼声高涨的时刻,中国市场经济的另一个探路者——深圳市,也发出了几乎同样的声音。

4月12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对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政策创新,从8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24项举措。

一时间,“深圳重拳出击金融改革”,“深圳金融创新腾飞”的乐观消息不断放大,甚至引发了一些金融概念股的井喷。但是关于深圳将如何在金融改革中找到突破口,却仍然迷雾重重。

“前几天我们(指证监会)看报纸,说深圳前海地区要搞个股权交易所,我们一看很紧张。第二天一了解,是个误会。”就连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都被这个传言吓了一跳,他4月17日在参加湖北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上专门澄清,有关深圳年内将成立前海股权交易所是媒体的误会。

金改迷局

前海股权交易所,此前一直被认为是深圳此次金融改革的重头戏。

“深圳总喜欢先通过媒体放风出来,最后大多数却不了了之。”中国人民银行原深圳分行长王喜义说,“最近几年无论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还是金融改革,即使不是最先,也难落后其二。风是放出来了,但最后没有做成又是另外一回事。”也有分析者认为,深圳此举或许是想通过媒体或专家先放风出来,试探中央的态度。

“仔细阅读《意见》便会发现,其中关键字眼都没有用‘改革’一词,而是‘推进’,因为文件中牵涉的诸多举措最终要报国务院,只有国务院批准了才能做,金融改革创新仅仅还是深圳单方面的设想。”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继海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很多省市在金融改革方面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最终能否真的做,还是不确定的。

“港股直通车”就是最好的例子。2007年8月31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内地居民投资港股意愿高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已将受理“港股直通车”业务的网点由原定的4家扩至17家。彼时,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表示,天津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但最终,这项传说中的“金改措施”却在等待中没了下文。

张继海解释说,“所谓港股直通车,就是允许内地居民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银行开设香港账户购买香港股票。这消息一出来,当时反应最大的是深圳,因为内地和香港两地股价是有差异的,一时间,深圳大量的资金通过地下钱庄的形式跑到了香港。当年下半年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做访问时说全国现金投放量的一半在深圳,都被深圳人取光了到香港去炒股票了。”当时有一周时间深圳人民银行规定每人只能带3000元现金过香港,后来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天津滨海新区的“港股直通车”无限期地延迟了。

深圳此次寄望于以前海新区为依托,在具体实施上推进深港银行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推进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政策能否获得中央的支持仍存有变数。”张继海说,尽管从各种信号表明,政府对金融管制逐步宽松,但目前经济体还处于相对脆弱的情况下,如果深圳此次金改措施获允,内地资金大进大出,中央应该不会不考虑这种资金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4月12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刚刚结束,便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有深圳市政府官员透露,媒体曝出的金融改革创新材料是较早版本,如今已有修改,细节上可能微调,目前等待印发。该官员透露称,目前还处于市政府讨论阶段,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而并非“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该官员向《小康》记者说,“方案国务院还没批下来,深圳各方尽量想保持低调。”就在等待最后审核的关键时刻,“前海金融创新”被媒体预先披露,令官方人士始料未及,且颇感被动。

自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以来,深圳一直在金融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但近些年来,则步伐迟缓,鲜有实质性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牵涉到中央授权以及金融安全战略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多。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对《小康》记者说,“深圳所有的金融改革都离不开中央的一行三会,与其说是深圳改革创新,不如说是地方向中央要政策。”目前整个国家面临经济转型,深圳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肩负新的使命。

深圳求变

今年前两个月,深圳的主要经济数据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这种现象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非常罕见,深圳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

郭万达说,“必须痛下决心,加快金融业的大动作,才能够真正让深圳保持快速发展的步伐。”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特区不特”的特点逐渐显现。其间,知名媒体人呙中校《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挑动了深圳人的神经。此后十年间,“被谁抛弃”的疑惧一直是深圳挥之不去的情绪。这种疑虑在2003-2005年,经由温家宝总理两度前来深圳视察,而有所缓解。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未能拿到帽子、深企外迁等所有类似信息都极强烈地刺激着深圳人敏感的神经,让深圳的信心在疑惧中阴霾不散。

“深圳的困境主要是信心危机。”区域经济评论家金心异说。在张高丽主政深圳时代,深圳确立了国际花园城市和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定位,在黄丽满主政深圳期间,深圳先是定位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后又遵照执行广东省的命令,定位自己为“国际化城市”。这些都没能解决区域定位或产业定位问题,因此不能给投资者足够的信心,后又传闻深圳多个大企业要撤离深圳。“假设人们认定深圳不可能成为中心城市,不具有辐射力,那么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全国性大型企业,其在选择区域性总部时,都不会选择深圳;即便是深圳本土的大企业,也不会认为深圳可以成为有效的运营总部所在地。”金心异称,这会导致许多本土企业在成长为大型企业之后,就迁出深圳到香港、广州或上海去。

近年来,中小企业面对融资问题各施拳脚,但依然是举步维艰。来自汕头的刘明海刚从别人手上买了一个纸业销售公司,办公室设在深圳罗湖区八卦岭的一个写字楼内。他告诉《小康》记者,其实现在新注册一个公司并不难,但是新公司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也难。做纸品这个行业流转资金需求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铜卡纸成本也要三四千元每吨,销往潮州汕头客户企业,每个企业每月一千吨,资金便要达到三四百万元,如果有两三个这样的大客户,一千万元资金都不够。最要命的是,以前销售额都能在一个月内结算,现在各企业都有不同的困难,有时两个月都无法结算,这让资金流转难上加难。“从《意见》来看,虽然有部门条款专门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难,但到底能否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还有待实践。”刘明海说。

深圳市某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陈夏认为,现行银行贷款政策主要偏向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谁会贷款给一个过了今天,不知明天会不会倒闭的小企业?”他表示,银行的做法也可以理解。银行贷款难,向私人借钱成本又太高。

深圳缺钱,中小企业缺钱,大企业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更大的项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深圳一江之隔的香港,却有一万亿游资正在寻求出路。在金心异看来,深圳和香港有如唇齿相依,是一荣俱荣的关系。

“深圳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也认为,《意见》中成立前海股权交易所这个平台,有利于深圳高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的结合,可以帮助深圳走出困境。

深圳,必须给企业寻找留下来的理由。

相关专题: 山东金融改革论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招潮蟹 前海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