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60年山东交通发展主要成就


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60年来,山东交通风雨兼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奋发进取,顽强拼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取得突破,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山东交通面貌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山东交通风雨兼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奋发进取,顽强拼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取得突破,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山东交通面貌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起品牌,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公路建设实现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山东交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在15.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正常通行汽车的公路仅有3152公里,其中绝大部分为土路,晴雨通车里程仅为65公里。60年来,山东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东的路"成为全国流传最广赞誉山东的话题之一。   

公路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东公路建设迈入了普及与提高并重、以提高为主的发展阶段,公路建设被摆在了全省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交通必须先行,交通必须打通,交通必须适应"的指导思想,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公路建设实行重点扶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无私奉献,交通部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省公路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到80年代末,山东公路建设规模和等级都已名列全国前茅。进入90年代,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更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迅猛增长。2005年,全省各市驻地到各县(市、区)实现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100%的乡镇和99.8%的行政村通达公路。在2005年的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大检查中,山东省获总评分、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三个第一名。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1万公里,一级公路6353公里,二级公路2383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动脉、以国省道为经络,以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力支撑。   

高等级公路网基本形成。90年代初,山东省实行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战略转移。1993年首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建成通车。90年代中期后,山东高速公路以每年新增300公里的速度延伸,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000公里、2000公里、3000公里三次历史性突破,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速"。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达86%,全省半日生活圈基本实现。一个以省会济南为枢纽,贯通各市、连接周边省份的"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实现了新建高速公路同步开通联网收费系统的目标,高速公路联网里程达4056公里。  

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80年代,在国家加快贫困地区公路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山东省人民政府拟定了《帮助沂蒙山区尽快改变面貌的意见》,交通部门迅速行动,打响交通扶贫战役。1992年11月,沂蒙山区第一条大通道,全长163公里的沂蒙公路全线通车。经过10年的扶贫公路建设,到1994年,革命老区临沂全市实现乡乡通公路(其中92.8%通油路)。自2003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实施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截止到2008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6.3%,村村通客车比率达到99.7%。山东农村公路网络干支相连、脉脉畅通,全面改善了农村出行条件,广大农民兄弟告别了昔日晴天一身土、雨雪天一身泥、泥泞坎坷、难进难出的道路交通状况,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山东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圆了山东人民世代的梦想,铺就了山东经济腾飞的通天大道。200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来山东视察时对山东公路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山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交通、通信、能源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成为全国公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二、港航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山东大陆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2/3岸线属基岩湾海岸,岬湾相间,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深水岸线多达228公里。60年来,山东港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跨越发展,港航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四位,95%以上的外贸进出口货物通过海上运输完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沿海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只有8处沿海港口,内河通航里程仅有793公里;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拥有对外开放一二类港口(港区)25个,生产性泊位4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1个,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日照、烟台港为国家主要港口,以威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以潍坊、东营、滨州等港为补充的现代化港口群,成为长江以北唯一拥有三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港航生产大幅度跃升。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1995年突破亿吨大关。进入新世纪以来,沿海港口吞吐量更以平均每年超过50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02年以来先后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2008年山东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6亿吨,达到6.58亿吨,一个月完成的吞吐量就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1.7倍。山东从新中国成立到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用了46年时间,从1亿吨到突破2亿吨用了7年时间,从2亿吨到突破3亿吨用了2年时间,从3亿吨到4.7亿吨用了22个月,而从4亿吨到突破5亿吨只用了短短1年时间。集装箱、铁矿石、滚装运输从无到有,集装箱2008年完成1321万标准箱。   

京杭运河山东段成为黄金水道。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内河航道等级普遍偏低,京杭运河山东段只能通航50吨以下的驳船、木帆船。经过60年的改造和疏浚,山东内河现有航道2364公里,通航航道1012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400公里济宁至台儿庄段171公里的主航道,全部改造为三级航道,大部分航段已达到二级通航能力,内河重要支线航道及进港航道都升级为高等级航道,1000吨级船舶可由济宁区域南下达江入海;沿线17处港口的177个泊位,形成了2500万吨的吞吐能力。内河港口自2002年突破1000万吨后,也先后突破了2000万吨、4000万吨,2008年完成5058万吨。   

港航服务保障体系日益繁荣。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先后建立了一批大型船公司、港埠企业和服务企业;随着外资的进入,国外办事处、外资公司也迅速发展。至2007年底,全省已拥有水运、港埠企业1046家,其中运输企业254家、国际船舶代理企业262家、无船承运人141家、船舶管理企业110家,港埠企业278家。积极推动港航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港航管理、数据交换、生产调度、监督监控、装卸操纵等方面,港航生产和管理能力大幅提高,一大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断适应了现代管理的发展要求。  

三、运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新中国刚成立时,山东道路运力状况与运量需求间矛盾十分突出,全省仅有2700多辆民用汽车,而从事公路运输的只有1800多辆,寒酸的汽车站点甚至租用民房,或借用庙宇、祠堂。60年来,山东公路运输市场逐步开放,各种形式、各种经济成分的运输组织蓬勃发展,国营大中型运输企业进入市场,省、市、县、乡四级运政管理机构和市场管理规则循序健全,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形式、多家经营,开放活跃的道路运输市场基本形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综合站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山东不断加快了客货运场站建设步伐,对县级以上汽车站逐步进行改造,不断完善运输场站服务功能。进入90年代以来,按照设施现代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功能综合化的目标,启动和完善了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12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及建设,统筹安排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县级客货站场及农村客运站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乡镇客运站"站所合一"、"四位一体"等建设模式,2004年以来共建设、改造乡镇五级以上客运站447个,建成6.5万个行政村招呼站、候车棚、站牌,全省拥有等级客运站的乡镇占到全部乡镇的三分之一,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9.2%,为农民群众创造了良好出行环境。截至2008年底,山东省等级客、货运站分别达到989个和488个。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核心,以省级集疏运中心为枢纽,以区域重点城市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节点,以农村停车点为末梢,集疏便捷、辐射城乡的综合站场网络体系。   

运输装备水平不断提高。60年来,随着运输市场的放开,道路运输车辆迅猛增长。全省营运机动车达到119.7万辆,其中营运客车11.1万辆,营运货车108.6万辆,客运班车高、中、普比例调整为22.3:38.1:39.6,重型货车、厢式货车分别达到12.6万辆、8.6万辆。   

道路客货运量迅猛增长。60年来,通过大力提高运力装备水平,全面加快公路运输场站建设,不断调整运输组织和经营结构,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山东省道路客、货运输发展迅速,客货运输量大幅度增加,公路运输市场空前繁荣。自1991年以来,在全省社会新增旅客运量中,道路客运量占到99%,自1995年起,客运周转量占全省总客运周转量的比重也已超过50%。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客货运量更是一年一个大台阶。2004年道路客、货运量突破"双十亿"。2008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20.59亿人次、货运量21.66亿吨,突破"双二十亿吨"。   

四、行业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60年来,我省交通管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逐步向运用市场机制调控转变,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管理新机制。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交通四级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路政、运政、航政、港政、交通稽查和水上交通安全为主要职能的交通行业管理体系。交通管理的重点放在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上,管理方式实现了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抓直属为主向抓全行业管理为主转变,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转变。   

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取得重大成果。1991年7月,全省首次交通法制工作会议在养马岛召开,确定了"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的方针,山东交通依法管理进程正式启动。全面加强交通法制建设。针对行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市场规则,依法规范交通市场,强化行业管理手段。认真贯彻实施了《公路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先后提请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山东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山东省高速公路条例》、《山东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提请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旅游船舶安全管理办法》、《山东省关于加强水路安全管理的若干规定》、《山东省渡口管理办法》、《山东省航道管理办法》、《山东省水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山东省超员和超限运输车辆管理办法》、《山东省港口管理办法》、《山东省渡运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为交通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普法进程,在全行业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市场经济法及交通专业法规,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以法律为武器,果断处置104国道济泰段合作纠纷和烟威高速公路转让经营权问题,有效维护了国家权益和山东形象。加强交通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交通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全面培训、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质量评议考核制和执法公示制等制度,切实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   

行业监管有效加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规范、标准,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逐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以海上客(滚)运输、内陆水域客渡、道路客运、化学危险品运输、公路安全保障、厅直单位消防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加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了山东交通清正廉洁品牌。在全系统大力推行以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人本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化"管理,不断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交通管理品牌和亮点。加强规费征收管理,规费收入连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为交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依法加强路政管理,开展路域环境治理,在全国率先开通96660路政服务电话,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加大了运输和建设市场管理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倒客、宰客和工程非法转包、分包等行为,促进了交通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格局形成。   

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成效显著。2003年底,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中治理车辆超员超限行动,国家八部委作出统一部署后,全省又进一步加大了治超力度,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活动,始终保持了路面执法的高压态势。建立完善交通、公安联合治超工作机制,各市普遍建立了联合执法队伍。货物集散地派驻监管制度在全省逐步推广,道路运输源头治理得到加强。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全部实行计重累进加价收费。经过集中治理,超限超载车辆所占比例从治理前的80%以上下降到10%以下,严重超限超载得到有效遏制,道路安全状况、交通秩序明显改观,通行效率有较大提高。   

相关专题: 山东路网建设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逯延津]

标签:交通发展 山东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