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运河保护的济宁经验:扩大宣传 营造文化保护氛围


来源:济宁市文物局供稿

几年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的支持配合下,济宁市大运河申遗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几年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的支持配合下,济宁市大运河申遗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完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自国家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汶上县于2010年8月成立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大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指挥部;微山县、梁山县分别成立了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有关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办公场所到位,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一体、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大运河遗产法律法规(规章)体系

具有完善的地方性专项保护法规、规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保护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根据山东省《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65号),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专项规章的颁布实施为我市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

编制完善了保护规划体系

按照国家和省文物局的要求,聘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团队先后编制了《大运河遗产济宁段保护规划》、《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保护规划》、《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保护规划》、《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遗址展示设计方案》和河道环境整治以及桥、坝、闸等28个保护规划、维修和环境整治方案,均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市政府分别颁布实施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以及重要遗产点的专项保护规划和方案,形成了覆盖全面、指导性强的保护规划体系。同时分别纳入了市县乡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

建立了完整的运河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我市开始对大运河进行监测管理,并建立和完善了与国家、省相连接的济宁市大运河遗产监测平台和档案中心,完成了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利用电子平台实时报送遗产监测数据,提升了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促进了相关部门的协作和资源共享。

完成大运河遗产点段保护与展示工作

大运河济宁段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道总长度587公里,申遗保护规划293公里,现存古河道、水工设施和沿河遗迹众多。大运河保护申遗工程启动以来,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2亿余元,完成了南旺枢纽、利建闸等十一处遗产点段的保护与展示、标识系统工程。对已确定的申遗点、段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带、遗产区和缓冲区,在遗产区设置遗产标志碑、遗产区界桩、文物保护标志碑等435通。遗产区政府逐级签订了遗产保护责任书,通过责任书的签订明确了目标任务及责任分工,推动了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增强了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意识。大运河济宁段已进入依法有效管理和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推进遗产点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在做好运河本体大规模修缮保护的同时,对运河周边的环境、道路进行了彻底治理和美化,合理搬迁安置了部分村民。通过遗址公园、博物馆展陈、运河河道、展示平台、提升旅游景区等各种方式手段,有效展示了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显现了大运河在景观、文化等方面对沿线区域的巨大影响。大运河申遗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更成为惠及运河两岸民生、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的惠民工程。初步统计,通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直接和间接受益的民众超过40万人。

扩大宣传,提升效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浓厚氛围

利用各种平面和网络媒体,对大运河申遗工作、遗产价值等进行宣传报道。多家省市级媒体对大运河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刊登《穿越历史烟尘,寻访文化印迹———大运河济宁段遗产长廊保护速记》、《尊严还给运河成果惠及百姓———领导、专家纵论济宁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等上百篇文章,全景式展现了济宁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情况。2010年4月30日举办了济宁银行杯“保护运河,爱我济宁”知识竞赛活动,进行运河文化科普知识宣传,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回收答题卡1200余份。通过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社区、湖区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每一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举办济宁运河文化展。

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标,济宁市将继续做好大运河遗产永续利用和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为实施“大运河经济隆起带”战略目标,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我市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借助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加快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和美丽济宁建设,使大运河济宁段遗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专题: 大运河重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保护 文化 济宁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