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运河聊城段:漕挽之咽喉 天都之肘腋


来源:聊城市文物局供稿

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运河的贯通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明清之际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当时运河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运河的贯通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明清之际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当时运河九大商埠之一。

运河不仅带动了聊城经济的发展,还在这片沃土上积淀下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如今运河虽已失去了漕运功能,但河道基本保持原有走向,沿线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船闸、码头、桥梁等水工设施遗迹;运河被称为“闸河”,至今,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上仍然保存着周店船闸、张秋上下闸(即荆门上下闸)、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船闸及其它大量的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较好的保持了“闸河”的原貌。二是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发达,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沿线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东昌府、临清、张秋都是著名的商业都市,时至今日这些城镇中仍然分布众多的古街区、古街巷和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临清运河钞关、阳谷盐运司、山陕会馆等文化遗存,仍然是星罗棋布;此外,还有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等。以上构成了聊城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聊城在整个运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运河水利科技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运河不仅造就了聊城的富庶和繁荣,也留下了许多河道管理机构和科技含量很高的水工设施,无声地见证着古代劳动人民治河兴利的壮举和智慧。运河重镇张秋旧时曾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元代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在镇内设立管理机构——都水分监,这里还留下了明代水利专家徐有贞、刘大夏治理运河的足迹。聊城城区的龙湾段运河地位也相当重要,是利用弯道调节水源的实例。

聊城市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35个成员之一。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全长97.5公里,属于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共计有8个遗产点段即会通河临清段(含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会通河阳谷段、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列入运河申遗名单。

相关专题: 大运河重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大运河聊城段 天都之肘腋 漕挽之咽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