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曙光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潍坊日报

3.支持创业就业  (4)建成运营中国潍坊国际人才创业孵化中心、山东半岛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潍坊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器和潍坊中介服务产业创业孵化器,支持重点人群创新创业。

201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总体要求和“四个深入推进”的指导意见,自觉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定位,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统筹“四一三”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加大转调力度,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改革攻坚,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潍坊实际提出的,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完成。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把“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把调整结构作为稳中求进的平衡点;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创新驱动的着力点;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突破点。既勇于应对挑战,又善于抢抓机遇;既直面困难,又坚定信心;既重法治、守规矩,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把稳增长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确保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调结构、稳增长,着力增加投量、优化投向、加快投速、强化投效。实施好“六大工程包”,重点抓好总投资900亿元的十大重点工程、总投资200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50亿元。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节能环保、现代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内涵效益型投资增长。以法治理念、创新思维破解项目审批慢、落地难瓶颈,提升投资效能。广开融资渠道,用足用活中央、省、市等政府投资,引导扩大外来投资,拓展市场融资,鼓励企业增资,增加社会融资总规模。强化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消费转型升级机遇,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社会消费能力。实施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推进内贸转型升级,建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中心城区16条特色商业街和23个便民市场,大力发展高端连锁经营,规划建设乡镇多功能商贸中心。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中心城区重点公共场所3年内实现免费无线信号全覆盖。实施商务诚信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消费维权力度。稳定扩大出口。实施境外拓展计划,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确保全市出口额增长5%左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归根到底要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强化经济发展以企业为本的理念,既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共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分层次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数据库,密切关注企业整体运行状况,研究破解企业“三难三贵”等共性问题的具体措施,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对标国内一流和国际规则,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营造各类市场主体生生不息、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为稳增长提供支撑。优化政策机制,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上档升级。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农业转调创、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服务业提速“四项工程”,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求,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为核心,继续邀请专业机构对重点产业进行诊断咨询,逐一“敲开核桃”,一行业一对策,在更高层次上明确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加快把特色产业做亮、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百业之基,也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潍坊农业最有条件“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要紧紧围绕“三个导向”,用好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三块“金字招牌”,深化改革,加快转调创,力争在全省、全国率先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更加严格管理投入品,推行强制性例行速检,加快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互享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实施“五位一体”品牌农业发展战略,打造农业品牌强市。强化科技、人才、金融支撑,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市。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农业新技术推广计划,推广土壤改良等“六项”新技术。实施农业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现代水利示范市。

做优传统产业。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改造提升一批。实施“两化融合”计划,加快建设工业4.0产业园等产业转型平台,重点组织100家企业示范引领,1000家企业启动实施,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产业智能化、智能制造产业化。实施制造服务化推进计划,重点抓好100个示范项目、促进100家企业启动实施、100家企业编制完成计划、系统培训1000名企业主管。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在更宽视野寻标对标,一行业一对策,一企业一计划,重点实施好1000个技改项目,促进产品升级、技术工艺更新、营销模式创新、产业链做优做强。加快实施林德液压国产化、福田汽车一工厂二期、盛瑞8AT产业化、生物基材料集群化等重大项目,扶持、引进一批新型业态、重点企业、关键技术,推动主导产品向终高端、绿色低碳、智能、进口替代和品牌产品延伸。推动一批优势产业、一批优势企业和一批名牌产品,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优化重组一批。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重组、联合、参股、并购和国际合作,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加速产业链垂直整合、金融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化配置。有序转移一批。支持过剩、低效产能向低成本地区有序转移;支持有市场前景、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和产业在有条件的镇、村布局产业园。实施新一轮退城进园计划,加速中心城区及周边部分企业有序转移,转型升级。依法淘汰一批。落实国家、省下达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任务。完善分区域逐步加严的产业、环境标准,倒逼淘汰一批“两高一低”产能,加速产业更新。

做大新兴产业。突出电子信息、海洋动力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快膨胀规模,增强竞争力。年内,新兴产业占比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强化龙头带动。培育引进、优化重组并重,加速行业龙头企业进入全省一流、全国先进行列。做特做强园区。按主导产业规划布局特色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抓好光电、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10个新兴产业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各类基金领办创办特色产业园区。强化项目支撑。逐个产业集中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集中抓好智能无线音响、工业机器人等127个总投资1020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政策,进一步充实现代产业基金规模,优先保障要素供给,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基金战略合作,新组建一批产业基金。突破关键技术。坚持行业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扶持,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重点抓好可穿戴式电子产品、智能测控装置等关键技术。

做强服务业。抢抓社会消费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突破发展新机遇,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层次提升、占比提高。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不懈抓好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现代金融、信息消费、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重点服务业,逐一完善规划,落实工作计划,突破关键环节,促进加速发展。拓展发展领域。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期盼、社会有关方面期待的领域,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加快培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教育、医疗健康、养生养老等“十大民生产业”,大力发展个性、绿色、人文、便利化高端服务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苗木繁育、种子研发等“十类”新型服务业。制造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专门机构,制订专项政策,吸纳专业人才,实施专项计划,发展个性化定制、整体解决方案、融资租赁、再制造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挖掘我市丰厚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产品创意化、创意产品产业化、文化产业集群化,打造新的产业亮点。重点规划建设好1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0个特色园区。

完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管理和产业标准管理,定期更新产业标准、产品目录和负面清单,形成分区域、分行业逐步加严的产业标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企业上市、挂牌及开展私募股权交易,依靠市场实现要素优化重组、上档升级。建立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要素保障、生态管理、政策支持、政务服务措施,激发企业转调内在动力。探索教育、人才、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动力转型。实施标准品牌战略,推出一批潍坊标准和潍坊高端品牌。大力培育有世界眼光、现代意识、创业精神,敢担当、有办法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三)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战略。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鼓励创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城市、创业城市。

强化创新驱动。坚持市场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速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对全市科技创新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成熟科技成果项目库和重点项目会商推进机制,有限资源要素优先保障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系人制度。深入推进科技合作。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密组织企业与重点院所对接活动,探索建立产学研及各类基金常态化对接机制,深化与重点国家(地区)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海外研发、孵化、技术转移中心。支持潍坊路演中心做大做强。规划建设好创新平台。支持市高新区加速对接国际规则,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全市创新高地。加快市科教创新园区建设步伐。促进清华、西安交大、中科院等技术转移中心运营,东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通信院、福田汽车等在潍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发挥好现有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再定向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院所或分支机构、发展一批新的合作平台。深化孵化器提升工程。开展孵化器转型试点。新发展科技孵化器10个以上、面积不低于3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市科技孵化中心。规划建设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园和科技中介组织聚集区。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各类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攻关。支持潍柴动力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瑞重工等企业建设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合法取得更多权益。更加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知识创造价值。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改革,高标准建设科技市场,让市场主体以投资的理念选择、评价、转化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等创新金融。市财政再安排2亿元充实市创新基金。

促进大众创业。把促进创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让一切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大政策支持。设立1亿元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年内小额担保贷款达到11亿元以上,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培养中、高级创业培训师100人以上,培训各类创业人员2万人以上。拓展创业大学功能,探索建立“创业大学+教学点+实训基地”的创业培训模式。鼓励驻潍高校、职业学校实行“双训制”。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支持各部门、驻潍各高校、境内外专业机构创办领办孵化器,鼓励支持存量房地产转办、合办孵化器。年内再新建成各类创业载体100个。建立孵化器认定、绩效管理和定期评估制度,探索推行孵化器公司化运营、专业化服务模式。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市创新创业促进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创新创业工作,协调解决关键问题。设立服务“绿色通道”,完善项目库,开设服务网站、服务热线和新闻专栏。动员支持更多的在潍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踊跃创新创业、更多的潍坊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更多的海外人才来潍创新创业。设立“政府创新创业奖”,表彰一批“创新创业之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及行业、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计划,统筹党政机关、经营管理、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等各类人才。鼓励各行业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团队)。规划建设高端人才社区、专家公寓,配套建设国际学校,设立人才服务中心,为高端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创新人才评价、甄别、奖励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突出贡献的人才得到丰厚回报,甚至“一朝即富”。

(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抓住影响全市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已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减、压、转、放、免”,年内再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实行非生产类工程项目部分环节审批承诺制。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深化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改革。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公司化改造。完成市级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事改企”。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推动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化运行。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探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机制,全面推行预算公开。进一步完善政府各类引导基金规范管理运行办法。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少和取消财政对竞争性行业的直接补助,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支持方式。在公用事业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全面落实“金创33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构建区域资本中心。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5家以上,债券融资8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基金谷”。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艺术金融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学校自主办学试点。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建设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制定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指导意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云医院”建设试点。探索成立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发展医疗联合体,健全促进分级诊疗政策机制。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和境外优质医疗机构合作办医,落实医师多点执业配套措施。

(五)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实施新一轮开放计划,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规模走出去。深度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办好中(日)韩产业博览会,规划建设好中外产业合作园区。依托东亚畜牧产品交易平台,规划建设国际畜牧产业园、中国—东盟国际食品贸易港。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启动国际化五年计划,完善城市开放基础设施和双语标识,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发展,依托市综合保税区加快复制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综合保税区北区年内达到验收条件。积极参与省电子口岸建设。加快推进外经贸“五个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全市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扶持1000家企业向跨境电商延伸。依托骨干企业境外机构,设立潍坊境外产品营销中心,探索建设潍坊城。实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落实鼓励进口政策,扩大资源能源性产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增加原油、燃料油自营进口。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并购、资源能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和国际研发合作。加快招商转型。着力推进环境招商、产业链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分行业建立专业招商队伍,与境内外专业招商代理机构、基金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招商专业化;建立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商引资并重,产业招商与其他各领域招商并举的工作格局,促进全方位开放。制定重点招商目录和定向拜访计划,集中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大型央企民企、知名院所、领军人才(团队)、关键技术和行业龙头企业。认真抓好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等签约项目的落实。

(六)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切实做好“整合、提升、创新”文章,提升区域统筹发展水平。突破滨海,着眼发展海洋经济、支撑和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统筹规划制定实施、统筹生态环保、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港口经济区、海洋科技大学园、海洋动力机械装备产业园、绿色化工产业园、中外产业园、旅游度假区、中央商务区、羊口生物基新材料示范基地、下营科技兴海示范园等九个特色园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快建设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突出抓好通用航空产业园、潍柴中速机、华创机器人、华春医药、石大昌盛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未来大厦、在水一方、湖光山舍等城市配套项目。提升市区,以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为根本,按照“13364”整体布局,实施产业提升计划,拉开“两廊两核四区多园”产业发展格局,突出抓好光电产业园、中国食品谷、总部基地等重点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抓好一批房地产转型发展示范楼宇,引导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功能品质提升计划。以增强“六项功能”为目标,抓好中小学建设改造、“四通一治”、智慧潍坊建设等“七项工程”,让城市功能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利。实施城市活力提升计划。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更新发展机制,集中布局创新创业资源,实施中心城市国际化示范工程,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动员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实施城市品牌营销计划,构建立体营销网络,加大城市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城市美誉度。开发两河,加快河流水系生态建设,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和特色园区,打造两河开发新亮点。鼓励城市资本参与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培育一批小城市,精心打造一批特色镇,全市城镇化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潍坊港实现3.5万吨级船舶通航。组建潍坊港集团,加快建设临港经济区。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正式运营。机场实现临时对外开放,机场迁建完成预可研报告评审。潍日高速滨海连接线加快建设。开工建设疏港铁路。做好济青高铁和青银高速改扩建开工各项工作。启动城市地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特高压入潍”工程。规划建设输气新管线、大型LNG调峰储配站等供气设施。完成引黄入白、引黄入峡调水工程,启动峡山水库增容工程。

(七)持续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以对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刚性目标和“386”环保行动预定目标,加快建设生态美丽潍坊。消灭污水直排。完善污水处理和管网配套建设,实现城区及重点镇区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城区再生水全部回用。实施河道治理和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完成潍河、弥河等17条河流河道生态湿地修复、建设。减少大气扬尘。严控煤炭消耗总量,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比降到55%以内。拆除改造“禁燃区”内2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进一步扩大市区“禁燃区”范围。整合供热市场,加大工业余热利用力度。全面落实城区扬尘污染防控主体责任,推进多领域气化改造。城市建成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全部完成搬迁或密闭改造,确保颗粒物指标明显下降。整治空气异味。淘汰一批、搬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污染企业。全面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深化废气综合整治,重点部位全部安装烟气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对各类超标排污行为实行“零容忍”。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控害技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镇村全覆盖,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城市能源管理。实施绿色建筑、可再生资源利用等9项工程,扎实推进中美低碳生态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加快编制实施南部山区综合规划,建立南部水源涵养区、中部湿地保育区和北部平原水网生态区三大水生态功能区。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机制。试行居民生活用水、产业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立全社会节水体系。

(八)促进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再紧张,也要谋划好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的大事,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办好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小事,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附后),确保民生支出占比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促进就业。把促进就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制定就业促进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设立就业特殊贡献奖。突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和农民工就业,启动农民工“三项行动计划”,确保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10万人。提升保障水平。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要求,统筹财政、社会和居民个人,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研究综合措施,提升特困家庭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85元,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左右。低保重度残疾人救助标准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80元。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临时救助标准和比例。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00套,改造棚户区1.4万套。探索将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205所,加快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全市新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100所。推广普及已有教育改革成果,及早解决师资力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品牌化发展。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领办、合办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市内各高校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加大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院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和健康产业。支持市内重点医疗机构改扩建,加大境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力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建“10分钟医疗服务圈”和“5分钟急救圈”。落实全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搞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办好“两项国际足球赛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济社会越发展,文化的支撑引领作用越凸显。充分挖掘我市丰富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潍坊历史文化研究,大力传承、弘扬潍坊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潍坊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立得住、传播得开”的要求,实施好文化精品工程、“潍水记忆”工程,打造“潍水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抓好19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品牌培育引进力度,提升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面落实市委推进依法治市实施意见,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

实施全民普法依法治市规划,推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厉行法治。完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机制,全面强化基层民主自治。鼓励发展社会组织。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和各项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全社会安全发展能力。完善各类社会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开展“食安潍坊”品牌引领和“399”专项整治行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扎实推进平安潍坊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地融合发展。

同时,今年要集中全社会的智慧,精心编制好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珊]

标签:政府 人大 会议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