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随笔】陈可:关于会所行业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会所这个“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度生活空间”,也顺理成章的提供了满足“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那么,关于会所这个新兴行业,你究竟懂多少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会所这个“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度生活空间”,也顺理成章的提供了满足“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那么,关于会所这个新兴行业,你究竟懂多少呢?

陈可先生长期厕身会所行业,对于中国的会所及整个业态的发展与变化都洞若观火,现陈可先生特在《中国企业家》开辟专栏,将神秘的会所业的点滴为广大网友一一道来,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会所,走进会所,打开一片新的视界。

图九朝会总经理陈可

圈层VS会所

关于会所的起源众说纷纭,国人口中的“会所”是中式化的概念,从字面意思理解即为“聚会的场所”。会所的英文为“club”,字面直译为俱乐部,几世纪前的西方俱乐部中会员皆为达官贵人,曾以此为划分身份阶级的标准,是一种小圈子的聚会,相比较会所而言俱乐部更加偏重参与的圈层人群而淡化场所。

中国的会所也有自己的起源。以北京为例,清代北京的宣南地区曾是会馆聚集区,如保留至今的湖广会馆和近期复原的台湾会馆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类会馆是以同乡情感纽带发展,成为在北京的外地商贾和士官的同乡会。除了联谊聚会相互提携,还会帮助以各种目的远道而来的同乡人士,包括寄寓饮食在内全部免费。彼时的会馆无盈利,全部依靠财力较大的同乡人员募资。在上海,会所的早期模式叫公馆,公馆更具有私密性,多为私人住宅,如著名的桂林公馆。如果在向上追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或许可以作为迷你会所的代表,志同道合者以茶酒为伴,吟诗作赋其中的兴趣爱好为会所聚会的精神主题,彼时变成了“闲情雅好为‘会’,山川景致为‘所’”,可谓会所圈层文化的早起代表。

而无论何朝何代、古今中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会所产生的基础,人只有在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之余才有时间和精力转向更高层面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用西方的量化式思维,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已经有很精准的描述了。而时间列车进入到了21世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中国,有着“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种精神需求的人群也极度增长,而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会所这个“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度生活空间”,也顺理成章的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会所 行业 随笔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