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塌陷的”济宁:土地变池塘 农民顺点煤炭谋生


来源:法治周末

济宁全市因采煤已累计塌陷土地47万亩,其中绝产30万亩,涉及11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庄。据其透露,在政府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之前,济宁许多的重度塌陷土地水域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无序的状态。

“稳沉”需要时间

虽然老白姓有自己的谋生之道,但在已经和即将失去的田地面前,他们同样无能为力。

记者在济宁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济宁位处鲁中南山区与鲁西平原的交接地带,境内已发现可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40种,煤炭是重中之重。全市现有生产矿井47对、在建矿井7对,加上井口在境外的9对矿井,年产原煤近亿吨。目前全市因采煤已累计塌陷土地47万亩,其中绝产30万亩,涉及11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庄。同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塌陷土地会以每年4万余亩的速度递增。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济宁市在塌陷地治理方面探索出了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土方平整、挖深垫浅、生态治理、泥浆吹填以及预置填充等。

不仅如此,在不同的地域治理的思路也有所区别,例如在中东部中心地带的塌陷区域,普遍采用挖深垫浅法,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以生态恢复治理为主,重点营造湿地旅游景观和观光农业;而在该市西北部、西南部则主要采用泥浆吹填的方法,只不过所用的泥浆一个是来自于黄河的泥沙,另一个则是来自于环南四湖的湖泥。

在崇文大道与255省道交叉口附近往南,记者就看到了采用挖深垫浅的方法治理的水域,时常可以看到前来休息观光的旅客。但就在这处水域不远,就有粗放式经营的水塘,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就此,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复垦中心工作人员高峰告诉记者,许多塌陷地水面之所以没有开展大规模的整治,是因为还没有达到整治所需要的“稳沉”条件。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普遍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目前,国内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为采煤塌陷稳沉后进行治理,即采煤塌陷―补偿损失―塌陷地闲置―治理。塌陷区治理工作始终面临着等“稳沉条件”成熟后再治理的尴尬局面,济宁也不例外。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许多地域没有稳沉,塌陷地的综合治理也就无法开展,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水面管理无序的状态。

谈及稳沉所需的时间,高峰说,从全市范围来看,塌陷地的平均稳沉期在3年左右,具体的稳沉期与采煤企业的生产计划有直接关系。

目前,在济宁地域上采煤的企业包括兖矿、淄矿(淄博矿业集团)和临矿(临沂矿业集团)三家,其中兖矿占了大头。按照济宁市国土局的预测,预计至2020年,采煤塌陷地将达到75万亩,到本世纪下半叶塌陷范围达到400多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塌陷土地 复垦治理 采煤塌陷地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