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塌陷的”济宁:土地变池塘 农民顺点煤炭谋生


来源:法治周末

济宁全市因采煤已累计塌陷土地47万亩,其中绝产30万亩,涉及11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庄。据其透露,在政府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之前,济宁许多的重度塌陷土地水域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无序的状态。

农民另谋生路

小疃村是兖州市最早出现塌陷的村庄之一。2006年,小疃村的两千余亩村集体田地因为挖煤都已塌陷,并且被确定为压煤村庄,被迫整体搬迁至兴隆庄镇政府驻地附近。同小疃村420户村民一道搬迁的还有后小疃村、汪庙村以及道沟集。这4个村庄被合在一起称作“四庄新村”,归兴隆庄镇道沟社区管理。

很多“四庄新村”的村民不会忘记在搬迁之前、在自家房屋上所修建的“碉堡楼”。如今,这样的碉堡楼群仍然是塌陷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许多村庄可以看到。

在兴隆庄镇大庙村,记者看到约90%以上的农户都在自家的房子上盖上了“碉堡”,其特征也十分明显――楼层一般是3层到5层,窗户很小且没有窗棂,外墙用水泥涂抹、很少刷漆,用料简单、结构四方、存在一定的危险。

大庙村原村主任刘德年告诉记者,盖这种楼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在搬迁安置补偿的时候,能够“多量些平方”。

但他也表示,大庙村里的碉堡楼都是“搭工搭料”,短期内大庙村整体搬迁基本上不可能,因为离兴隆矿主矿生活区较近,村地下就算有煤,也不可能开挖的。

不过,许多村庄的碉堡楼确实“起到了作用”。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兴隆庄镇镇政府东南及西北方向开工建设的兴隆社区和滨河社区,就是为了实现塘子村、后樊庄等8个村庄在明年中旬的整体搬迁,而在搬迁之前,依据这些村“碉堡楼”的实际面积确定每户的补偿额度是必须的。之前,“四庄新村”的居民的碉堡楼基本上是按照每平方米300元的价格由兖矿集团补贴。

在当地农民看来,这种建楼行为其实是为自己家庭买个“保险”,因为现在种地已经不可能成为主要收入了,很多村庄人均田地面积已经不到0.5亩。

水域基本没有人管、田地面积日益减少,许多失地农民因此不得不另谋生路。

刘书杰是兴隆庄镇田庙村的一名中年妇女,目前除了偶尔照顾家里的一分地,她还在村附近的塑编厂打工。因为夏季工业限电的原因,她所在的工厂目前一个月只开工十来天。每个月的工资也按照工作日数结算,平常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

“我们这儿打工的地方比较多,有啤酒厂、塑编厂,还有个人经营的煤炭运销厂,不打工在家里也没有事情做。我老公也在附近的厂子里打工,每个月加起来有4000多元钱的收入吧!”刘书杰说。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谈及生路,受访者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打工”。兴隆庄镇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兴隆镇总体上讲劳动力紧缺,但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能在附近的厂子里做工,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

除了正常的打工,煤矿区还衍生出不少非法营生,例如在兴隆矿主矿附近,记者就遇到了十几名“顺手捡煤”的“煤猴子”。每当煤炭装车之前及之后,他们总会爬到车厢上去“顺点”,这种行为类似于“买路财”。一名“煤猴子”告诉记者,一天大概可以“捡到”两百来斤,基本上都会找地方卖掉。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塌陷土地 复垦治理 采煤塌陷地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