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南历下:民生安全网扩面提标覆盖“边缘地带”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朱珊珊 李哲)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目前,历下区已有542人享受了大病救助,救助资金201.7万元,7856张医疗救助卡已发放到群众手中。

原标题:济南“民生历下”的城市品牌是如何铸成的?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14日电(朱珊珊 李哲)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的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近年来坚持以民生为工作主线,在大病救助、大学生就业等方面“扩面提标”力争全部覆盖最需援助群体,从制度改革入手改变基层“小马拉大车”局面,推动民生工程从申请到落实全面“提速”。同时,历下区注重城市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提升,既重保护历史传统,又重探索“城市病”治理新路径。

民生安全网扩面提标覆盖“边缘地带”

历下区是济南市核心城区,综合经济实力居山东省前列。2012年,历下区地区生产总值844亿元,区级财政收入47.08亿元(新口径74.2亿元)。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支柱产业发展势头欣欣向荣,历下区级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增长超过25%。

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面对日益雄厚的经济家底,历下区委书记田庆盈认为,“发展最终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实惠,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注重政府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逐渐明确成为历下区工作思路。2011年以来,历下区连续三年民生保障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57%,2012年达62%。历下区第一个在全省率先设立大病救助基金,第一个在全省探索环卫工人社保全覆盖……连续两年,历下区政府“一号文件”都以困难群体救助为主题。

田庆盈认为,“抓民生,要平衡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对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困难群体,必须先‘输血’让他们活过来。”省市民生政策尚未覆盖、经济条件又实际偏低的社会群体,往往易成基层救助的盲点。近年来,历下区从大病救助、大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推动民生救助“扩面提标”,牢牢织就了守住底线的民生“安全网”。

困难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突出。历下区明确将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作为大病救助重点对象。今年以来,这个区提高低保边缘家庭划分标准、扩大大病救助范围,将“低保边缘家庭”划分标准由济南市低保标准上浮25%扩大至上浮70%,人均月收入816元以下家庭均划入低保边缘。目前,全区低保边缘家庭895户、1764人,低保家庭1952户、3984人,均优先享受大病救助。

针对现阶段医保无法全部覆盖大病治疗费用的难点,历下区提高大病救助标准,在全省率先设立3000万元大病救助基金。除医保报销外,历下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大病医疗费用绝大部分全部由政府承担。同时,将低保和低保边缘居民医疗救助卡救助标准分别由每年200元和100元提高到1000元和800元,保障困难群体日常就医费用。

因医保看病从个人垫付到实际报销有两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差”,一些困难群众因此治疗出现“断档”。对此,今年以来历下区设立大病救助周转金,无偿为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垫付治疗费用。历下区在区级层面成立大病救助联审办公室,在每个街道都设立50万元大病救助周转金,患病困难群众可凭借前期治疗票据,“预支”资金垫付。

甸柳新村社区低保户居民王强今年46岁,自幼患有血友病,并因此落下残疾。因每周都需要注射凝血药物,在2012年以前,每年除去医保报销部分仍需自费2、3万元治病,仅靠王强母亲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加上低保补助根本无力承担。“以前,犯病时候要是没钱打针,也只能忍着,疼的都不敢下床。现在有了大病救助,在区定点医院看病不用交钱了,又申请到了1万元救助周转金,用药再不怕‘接不上档’。”王强说。现在通过持续治疗,身体明显好转,经常下楼活动。

目前,历下区已有542人享受了大病救助,救助资金201.7万元,7856张医疗救助卡已发放到群众手中。

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人才资源一定程度上被闲置;另一方面,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形势的变化,基层服务性岗位又普遍缺人。

历下区分析认为,就业问题既关系收入增长,又关系社会稳定。开辟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通道,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12年以来,历下区在社会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定向设立大学生公益岗,工资由区财政全额补贴。

历下区组织各街道办事处摸底辖区内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并逐一登记,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挨个电话通知招考信息。户籍在区内的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由区人社局公开招考进行招录并就近分配,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可获得优先录取。通过劳务派遣方式签订3年工作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根据业绩考核,择优转为聘用制社工。聘用制社工工作满一年后,择优转为合同制社工。

2011年毕业于山东旅游学院的荆亚楠,已经在燕山社区人社资源服务站工作了一年多。“入职前,连饭店服务员我都去应聘过,因为专业原因和缺乏工作经验,一直没有找到合意的工作。”荆亚楠说,因为家庭困难,迫于生活压力她不得不四处打工,“很累却看不到希望”。考上大学生公益岗后,荆亚楠负责劳动保障方面的社区服务,“学到了不少东西,经济独立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荆亚楠的经历,是历下区在大学生公益岗位上工作的千余名年轻人的缩影。2012年以来,历下区招录社区基层服务岗位1565个,覆盖社区服务、交警辅警、城管巡查、公安协勤等岗位,一批干劲十足的佼佼者正在逐渐涌现。“应届生是最需就业的群体,大学生公益岗能够发挥社会就业缓冲作用。”田庆盈说。

“一切都按规矩办”,制度改革护航民生

“在历下申请民生救助,不需要托关系、找领导,只要符合标准的,我们马上就按规矩办。”历下区甸柳社区一位基层干部说。这也是不少获得民生“实惠”的百姓心声。在历下区,各项民生救助从申请、审批到实际救助,皆按“一定之规”透明化运行。

2012年到2013年,历下区连续实施“10236” 民生工程(10大类23项民生实事工程,共计投资6亿元)、“124910”民生工程(12大类49项民生实事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每年的“民生工程任务分解及完成情况汇总表”均详细记录了民生实事内容、分管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预计资金、阶段完成情况等。历下区为大病救助、居家养老等民生工程详细制定标准化流程,明确规定区级、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的权责范围、办结时限,并对救助对象予以公示。

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是长期制约基层发挥民生服务职能的瓶颈。历下区从制度改革入手保障民生财政投入,推动街道办事处由“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2008年,历下区率先在山东省启动区街财税体制改革,在街道办事处推行综合预算制度,街道一级财政收支全部纳入监管。建立区财政对街道的财力保障机制,通过逐年加大对街道办的经费保障和转移支付力度、实施税收超收分成等手段,使街道一级能腾出精力、财力搞好公共服务。2012年,历下对全区办事处的超收分成达到1.2亿元,直接促进了各街道增加民生投入。

从2012年起,历下区明确5年内民生保障支出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57%,今年全区民生支出将达10亿元。出台制定了“民生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资金用途分类明确民生工程资金审批流程。同时,科学测算各项民生工程投入情况并配套资金,有效推动了民生救助“应保尽保”。

基层民生服务“小马拉大车”现象的扭转,直接带动了各项民生事项审批的全面“提速”。在各项民生救助流程中,历下区对从社区到区级有关部门的各环节评估、审批时间限制均作出明确规定。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例,按照《历下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细则》,一位符合条件的老人从提出申请到实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仅需一个月左右。

在此基础上,历下区大力推动社区编写各项业务办理的标准化流程。翻开厚达160页的《燕山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规范》,里面详细规定了就业登记、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管理等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其中,仅“就业工作”一项就细分了18条。“这本手册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的‘字典’,遇到疑难问题一查便知。”参与编写这本《工作规范》的燕山街道办事处医保科科长赵萍说。

城市精细化管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多数城市正在遭遇交通拥堵、大拆大建等“城市病”,对执政者的城市管理智慧提出考验。作为老城区的历下区,注重不断探索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既治新病,又疗旧伤”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

日益加重的交通拥堵,是困扰许多地方的治理难题。历下区调研发现,全区“堵点”多数集中在临街开放式社区周边。历下交警部门观察分析认为,一方面,开放式社区内道路狭窄,致使大量机动车出入困难,在高峰期极易影响周边主次干道;另一方面,因缺乏有效引导,一边是临街开放式社区内白天空置大量停车资源,另一边是干道路边大量停车,加剧浪费道路空间。

对此,历下区在全区开放式社区、大型医院、学校周边等人流密集处推进交通微循环改造。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周边环境实际,历下区交警部门对居民基本出行规律进行分析,据此规划微循环流向,并在社区内根据道路宽度等因素科学划定停车泊位。同时,在人流聚集处、社区出入口等位置设立微循环示意图等大量交通诱导标志,并由街道、城管协助日常管理。目前,时兴的二维码也出现在部分交通微循环示意图上,手机“扫一扫”就可下载相关路况信息。

“交通微循环改造是系统性工程。从4米宽到9米宽的不同道路,如何画停车位、单双行,各有相应改造办法。”参与设计历下首个社区微循环改造的交警康睿说。首个改造的燕山社区面积达17.3公顷,包括69栋楼,横跨济南市两条主干道。“设计之初,没有现成图纸怎么办?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比对着‘谷歌地图’一点点绘制了社区平面图。”

截至目前,历下区已经全部完成二环内总共57个开放式社区的交通微循环改造。改造道路55公里,设置1000多块微循环标示牌,新增社区车位4000余个。微循环改造后全区拥堵报警率明显下降。“微循环改造实现了社区交通区域‘小循环’向社区间交通‘大循环’拓展延伸,能有效缓解拥堵问题。”历下区交警大队副队长孙小鹏说。

如何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平衡,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严峻命题。一些地方走入“拆了真古董、再建假古董”的保护误区,文化源头离寻常百姓越来越远。近年来,历下区通过政府资助原样修复泉水民居,直接带动受益百姓自发保护、传承泉水文化,守住了最鲜活的泉水文化源头。

济南素以泉水名扬天下。然而,长期以来以“泉水人家”为特色景观的文化遗存并未得到足够珍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古城韵味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渐渐消失,成为民众心头之痛。保护泉水文化,至关重要的是守住泉水文化的“原生态”。

走进历下区曲水亭街,恍如踏入前朝隔世:推开一座四合院门,果实累累的百年石榴树下,一眼清泉波光沉沉。转过街角又一户,青石漫地,花木繁茂,徽派建筑的影壁下也有一眼清泉静静等待着来客……目前,曲水亭街被抢救性保护的“泉水人家”达30处。历下区出资一千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为当地民居修缮院落、恢复原有泉眼。一批曾日渐式微的“泉水人家”又重新焕发生机。

“济南这座古城的灵魂,就在于家家泉水。我们家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多年,与其说做院落的主人,不如说要做泉水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把它完整留给后人。”曲水亭街22号居民窦庆德老人对记者说。今年,政府拨款30余万元,为窦家四合院铺青砖地、修缮屋顶,院里一眼被填埋三十余年的泉眼也被重新挖掘“重见天日”,水质甘冽如昨。窦庆德一家不仅重拾泉水人家的幸福日子,也当起了泉水文化的“义务宣传员”:向每天纷至沓来的外地游客介绍泉水文化,“接待的人太多了,来过阿拉伯的、法国的、北京天津的,我都请他们坐下来品一品泉水烹的茶。”

“我们发掘出的30处泉水人家,游客均可‘推门而入’,这些居民非常欢迎。”历下区园林绿化管理局副局长董玉凤介绍。在政府资助下,不仅泉水人家得以逐一恢复原貌,世代依泉而居的“老济南”们正在成为“泉水文化”最忠诚的继承人。未来,曲水亭街有望打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尤丽娜]

标签:民生 扩面提标 济南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