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2014年10月08日 15:25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佚名
近日,保险业新“国十条”重磅推出,被业界称为保险业大发展的“东风”,但国内保险业却存在种种问题一直被诟病。从这两个层面上看,新“国十条”既在宏观上提升了保险地位,增强了公众的信任度,又在微观上给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发放了政策上的“准生证”。
机遇:新“国十条”开放更多保险领域
8月13日,保险业新“国十条”重磅推出,被视为解决现有保险体系的政策风向标。
首先,新“国十条”将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江雨宏对记者表示,此前国家政策、舆论宣传主要是突出银行的作用,没有将保险提到一个重要位置,“新"国十条"的引导作用怎么肯定都不过分,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到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积极导向有利于带动保险市场,虽然新"国十条"的目标定得很高,但中国保险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新“国十条”的政策大礼包还在于拓宽了保险服务领域,比如明确允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失独老人保障”、“独生子女家庭保障”、“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等,尤其是提出重点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如环污责任、食品安全责任、医疗责任、校园安全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保险业的险种开发受制于审批,而新“国十条”明确提出开放的相关领域,是保险公司一直希望进入,却因政策原因而始终无法进入的领域。
从这两个层面上看,新“国十条”既在宏观上提升了保险地位,增强了公众的信任度,又在微观上给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发放了政策上的“准生证”。
争议:
保险应该跟银行拼收益吗?
相比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是保险绕不过的瓶颈。但关于是否应该尽快放开保险行业的投资渠道,业内也有不同说法。江雨宏认为,保险是定位更稳健,不能纯粹讲收益,他举例称,很多高收益的信托产品、短期理财产品都伴随着高风险,也出现过兑付不了的情况,这在保险业中是很少出现的。
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刘连生则认为,是否放开投资渠道,主要要看市场规则完善程度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的风控能力。“在欧洲,保险就是保险,投资同样受到法律严格限制,不能跟银行比收益,一样做得很大。目前我们国家的投资环境还不完善,保险投资不该贸然进入资本市场,先做好保险主业是对的。”他表示,目前银行一些产品都有高风险,保险公司更应谨慎。但另一方面,假如未来投资环境完善了,保险公司也锻炼出了比较好的风控能力,法律适度放开也是可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转变:
创新保险产品是重点
在新“国十条”的政策东风之下,国内保险业如何完成华丽转身,以赢得百姓的信任?前述保险公司高管称,目前的保险代理制度核心问题还是产品没有吸引力,“如果产品适销对路,如果产品有高收益,业务员也没有必要进行误导销售。”同时他也同意,为了规范业务员行为,可以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刘连生教授表示,信任危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产品不够优秀。“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区分度。举例而言,若在海南能推出针对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险种,无疑会受到市场认可。但目前一些基本险种的承保范围都是由监管部门核定的,即便保险公司自己想开发新产品,也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他表示,新“国十条”中提到的责任保险,目前的市场份额占比还不到3%,不是人们不愿买保险,而是没有合适的保险可买,“比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拿出上亿元给学生安全买保险,其实完全可以由保险公司自己开发出险种,由学校出面购买,以商业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扩大市场规模。”在政策限制已经通过新“国十条”中取消后,保险行业如何尽快开发出新产品,需要保险公司拿出创新能力。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监管上应该形成“大金融”概念,将银行、证券、保险等统一管理起来,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是未来趋势。刘连生表示,在北美保险业务大多是亏本的,“但由于依托大型金融集团,保险业务主要目的是收到保费,再通过公司其他部门进行资本运作,投资回报很高。
观察眼
衣食足
而知保险
国人的保险意识差,对保险公司不信任,保险投入少,在不同的维度、视角可以找到不同的内因、外因。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角度管窥,足以得出“衣食足,而知保险”之结论。
支持这一结论的框架有二:经济学层面,收入水平与保险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线性正相关。也就是说,社会收入水平越高,人们对保险的需求越旺,社会对保费的支撑力越强。而当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随着边际效用递减,保险需求开始出现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处于社会两极—最穷的、最富的人对保险需求不高的原因。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层面,人的生理需求是第一需求,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保险需求属于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人们必须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保障之后,才有资格谈到安全需求。
说完理论,再看现实。假如一个年轻人大学本科毕业,2014年参加工作,按平均薪酬水平,每月2443元,满足租房、吃饭、交通、看病等等生存需求之后,还能存多少?如果不“啃老”,恐怕连“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实现不了。成家之后,买房、买车、育儿、养老……哪一项对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当“房奴”,每月领到的钱第一件事就是还贷,还有多少闲钱可以为自己、家人买上几份商业保险?另外,随着社保、医保覆盖率、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基本保险庶几无忧,也让商业保险成为额外的选项。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