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保险业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保险业新“国十条”重磅推出,被业界称为保险业大发展的“东风”,但国内保险业却存在种种问题一直被诟病。从这两个层面上看,新“国十条”既在宏观上提升了保险地位,增强了公众的信任度,又在微观上给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发放了政策上的“准生证”。

原标题:保险业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保险业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资料图

近日,保险业新“国十条”重磅推出,被业界称为保险业大发展的“东风”,但国内保险业却存在种种问题一直被诟病。虽然中国保险业的保费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却陷入大而不强的危机。有数据显示,中国人目前的长期寿险人均持有量仅0.6份,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1.5份的水平。日本人均有6张寿险保单,香港地区一人有7、8份保单也是常事。中国人为何不青睐保险?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觉得“保险都是骗人的”,仅有10.0%的受访者认为保险是“应当必备的避险方式”。市民对于国内保险业为何信任度不高?

问题:

误导营销多、收益空间小

从宏观层面上看,保险虽与银行、证券等同属金融业,其民间的信任度却与银行相差较远。“银行是国家信用担保的,民众接受度高,而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还很短,至今不过20年时间,老百姓不熟悉也很正常。”太平人寿保险理财顾问江雨宏称,老百姓对生老病死有些忌讳,心理上不太接受。

“买保险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买了之后才发现很多情况都是不在理赔范围内的,再打电话回去投诉,保代(保险代理)又说以合同为准。”家住广州花都的何先生今年初购买了一份重疾险,但买回家后才发现合同诸多地方与保代的口头解释不符,但由于没有证据,他也只能作罢。在买过保险的人群当中,何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保险营销员的误导销售,让一部分公众将“保险”与“骗人”画上等号。广州一位保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营销人员的素质偏低,确实严重影响了客户体验,“业务员为了销售往往夸大分红收益,造成了很多投诉。此外,理赔难也是个现实问题,国外的保险公司往往是先赔偿再查验,而国内的保险公司常常先挑毛病,找理由减少理赔额度。”

此外,保险收益低于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受到公众冷落的重要原因。“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受到《保险法》的限制,只能用于银行存款、企业和国家债券等低风险、低回报的渠道,”这位高管透露,目前国内很多保险公司6成左右的资产沉淀在收益率较低的存款和债券上,可做高收益投资的量很小,尽管目前监管机构对保险业投资渠道有所放宽,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自主性还是很低。

与国内保险业始终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形成对比的是,很多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到服务更周到、承保范围更广,收益也更高的香港去购买保险。

新“国十条”重点助力

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拓展“三农”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鼓励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市场作用。

推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信任形成 保险 保险业发展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