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余额宝与互联网金融之辩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搅局者来了。它和当局者除了攻守关系外,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 近期国内互联网行业最吸引眼球的事情当属6月17日余额宝的正式上线。这一事件引发广泛评论,叫好的、叫骂的络绎不绝,中间还夹杂着证监会的官方声音

着眼增量、走向融合

阿里金融目前所做的事情,均着眼于增量。阿里的小微贷款面向银行不愿触碰的人群,体量有限;阿里的余额宝针对自家支付宝里沉淀的资金,与银行毫无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阿里依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合理控制相关风险。

因此银行利益没有损失,监管机构也乐观其成。但是阿里金融能否冲出自己的平台,能否把自己的模式推而广之、发扬光大,业界普遍存疑。余额宝可视为回应这种质疑的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以第三方支付形式建立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可能性。

余额宝销售货币基金顺利的话,当然可以期待更多金融产品通过阿里的平台进行销售。结合阿里在其它方面的尝试(例如卖保险),那时阿里将不仅是电子商务平台,还是电子金融平台(或者如《从支付宝到“信用宝”?支付宝的进化野心》一文所说的个人金融中心)。

但反来过,即使这一平台获得成功,却丝毫不意味着阿里颠覆了金融,抢走了银行的饭碗。阿里做的实际上是需求对接的事情,它销售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更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马云所谓的“改变银行”,更有可能是从入口处拉动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策略,扩大金融的覆盖范围,提高金融渠道的效率。也就是说即使马云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也迟早要与“金融互联网”融合。

因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争反映的是当前话语权和行业利益的争夺,而最终这两个概念会融为一体。单从互联网或金融谁占主导权的角度去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于我们理清概念并无帮助,且在事实上造成割裂与混乱。

作为一个外行,我完全不了解金融行业的运作,只能冒昧猜测大约与其它行业一样,成本和效率总是重中之重(只是成本和效率依附的对象不同,运用的工具不同,例如风险可能是制约金融行业成本和效率的一个关键点,由风险隐患而带来的严格监管可能也是)。那么行业创新的本质也经常表现为击中行业痛点,实现成本和效率的可持续优化。

具体到金融行业,一切依托互联网技术或借鉴互联网模式所开展的消除痛点、优化成本和效率的行为,似乎都可以归入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不仅仅包括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理财等等,甚至可能还包括(金融的)互联网监管。

所以如果余额宝算互联网金融的话,在线基金销售也应该算;P2P网贷算的话,宜信(它改进了P2P网贷模式运用于线下)也应该算。它们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并无本质区别。

类似于小微贷款、余额宝的新产品和互联网企业的搅局与创新无疑有利于改造金融行业,使金融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能惠及更多的人群,促进资本流通和资源的优化。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其鼓掌、叫好。

但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除了攻守关系之外,逐步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况且它们也有共同的敌人,例如国外Square创新性的无卡支付;Simple不带任何分支机构、几乎不收任何手续的创新性纯网上银行;Planwise和Mint的创新性工具理财,等等等等。如果这些国外的互联网企业(或者被山寨化后)也能够借助更高级的XX创新金融概念避开监管,落地中国市场,那无论是革新派、还是传统派,都够喝一壶的了。

金融可能被颠覆,互联网可能被取代,唯一不变的只能是创新。如果不从创新的本意去探究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与意义,那么在一个外行人看来,这个概念的价值就不大。

相关专题: 余额宝专题  

相关新闻:

标签:互联网金融 余额 之辩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