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落子山东:在希望的田野上布局谋篇


来源:中国网

  46岁的山东农民白景元种了20多年地,一直不相信“盐碱地上产小麦”的神话。   但最近,这种神话却发生了。在冬春两季没有灌溉、追肥的情况下,他的小麦亩产达到了630斤,创下了中度偏重盐碱地种植小

46岁的山东农民白景元种了20多年地,一直不相信“盐碱地上产小麦”的神话。

但最近,这种神话却发生了。在冬春两季没有灌溉、追肥的情况下,他的小麦亩产达到了630斤,创下了中度偏重盐碱地种植小麦成功并创高产的新记录。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中科院——经过30年努力,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团队创造的种子打破了“盐碱地上不产小麦”的传统。

在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耕多年,这不是中科院在山东省播下的唯一一粒种子。自1999年与山东省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后,双方在产学研领域孕育了成百上千的种子,它们生根、发芽乃至成长为参天大树并在产业化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一片森林。

在应用为王的创新时代,前者求贤若渴,后者育才有道。15年过去了,遍览齐鲁,从东到西,无论是济南的信息产业,还是青岛的海洋产业,从南到北,无论是临沂的新材料,还是东营的生态产业,到处都有中科院的印记。

山东省有需求,中科院有人才、有成果,结合在一起转化成为第一生产力,转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在双方寻找技术交集的共同努力下,影响深层次合作的障碍仍需研究和排除。一如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在此次调研中不断提醒的:中科院与山东省合作一对一的“点”多一些,还没有实现组织化,还需要有策划和谋划。

解决“牛鼻子”和“卡脖子”问题:产业要转型,科学家的思维也要转型

山东省要依托科技解决发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问题;技术再高,没有需求,没用;科学家需要把论文做成会看的、会跑的、会跳的。

蒋丹宇现在几乎成了半个淄博人。

身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的他,另一个身份是“精细陶瓷粉体与先进成型技术实验室”主任,因为后者属于淄博市高新区共建,一年中,他的很多时间都在淄博度过。

借助淄博市搭建的平台,这位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带领着团队已经有7项成熟成果在淄博落地,为产业化还与当地的企业——山东合创明月精细陶瓷有限公司合作转化。

“你如果在上海,做的工作可能上不着天,下不接地;但在这里,扎扎实实的把成果转化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了社会。”孙殿义的这句话也说到了蒋丹宇的心坎里。当然,庄鸣更是。

身为淄博市委常委、淄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他时常纠结于“大量的企业急需技术、大量的论文又束之高阁”的现实,为此,他时常跟同事们一道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奔走,“只为求贤”,“我希望我们的比较优势产业找到有着比较优势的科研院所,双方共建产研院。”

淄博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机电装备建材等主导产业曾经使其名声在外,但也造成了该市偏重的工业结构。在孙殿义看来,还是一个“工业化城市”,高耗能产业比较多,需要通过高技术产业来提升和转型。

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淄博市是山东省的缩影。

转型当下,结构偏重的山东经济加快了“由重转轻”的步伐;尤其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拉动下,山东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而这“双轮”转起来,无一离开科技。

所以,当山东省高层在各种场合屡屡提及:“山东省要依托科技解决发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问题”时,不足为奇。

当然,合作是双向的。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当下,从地方到中央,从企业到科研院所,都面临转型问题。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服务经济的大背景下,中科院也将科研的触角伸及全国各地,“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科院不仅要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上有所作为,也要延长创新链、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经如此表示。

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中科院着力在院地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做文章,推出了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与地方共建研发基地等新举措,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这种思路下,院地合作成果在山东各地遍地开花。按照统计,截至2012年底,仅仅通过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累计组织1000余项该院成果在山东转化,并使企业新增销售收入930亿元。

“产业要转型,科学家的思维也要转型”,在本次调研中,孙殿义更愿意站在科学家的角度上解读院地合作,“科学家不应该是仅仅写写论文,评个职称,晋个院士这些追求,更应该是到处寻找需求。因为技术再高,没有需求,没用。”“科学家要把论文做成会看的、会跑的、会跳的。”

相关专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山东 田野上布局谋篇 希望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