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汛期降雨偏少近六成 大面积旱情持续发展


来源:齐鲁网

视频截图  为防止南四湖水域面积干枯萎缩,湖内渔业及生态恶化,今天济宁市紧急启动了引黄入湖生态补水,5000万立方米黄河水补源南四湖。

原标题:关注旱情山东:汛期降雨偏少近六成大面积旱情持续发展

齐鲁网7月22日讯 入汛以来,山东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五成,加之高温天气,农田土壤失墒严重,全省在田作物普遍受旱并呈扩大趋势,多地出现群众因旱临时性饮水困难。

汛期降雨偏少近六成 大面积旱情持续发展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今日报道》报道,省水文局最新统计显示,入汛以来,山东平均降雨量105.1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少近6成。虽然山东部分地区陆续生成分散性积雨云,造成多地短时强降雨,但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旱情。

据统计,目前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25.72亿立方米,是近十年来同期蓄水量最小值,已有537座小型水库、2000多座塘坝干涸,4万多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全省17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琳说,“目前全省旱情在持续加剧,在田农作物受旱面积已经接近3000万亩,特别是山丘区旱情发展非常严重,已经出现了农作物的绝收,农村饮水也出现了困难,南四湖水位也持续下降,上下级湖均出现死水位。”

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7月底前没有大范围有效降水,山东这次气象干旱将达100年一遇,预计农田受旱面积将达4000万亩;如果到8月上旬全省仍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将达150年一遇,农田受旱面积将达5000万亩,约100万人面临吃水困难。针对严峻旱情,青岛、潍坊两市已把抗旱三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二级。临沂、烟台、德州也已启动抗旱三级应急响应。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投入抗旱劳力200万人,运水车15.4万辆,抗旱设备52万台(套),完成抗旱浇地面积1000多万亩。

南四湖水位干枯萎缩告急 抢引黄河水入湖补源

1

视频截图

为防止南四湖水域面积干枯萎缩,湖内渔业及生态恶化,今天济宁市紧急启动了引黄入湖生态补水,5000万立方米黄河水补源南四湖。

今天下午四点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南四湖上级湖水及下级湖水位下降迅速,对整个湖区生态造成严重危害。为遏止南四湖水位继续下降和生态恶化,济宁市向山东黄河河务局上报《关于济宁市抗旱应急引黄调水的请示》。建议利用济宁市梁山县国那里和菏泽市刘庄、谢寨、盐潭四处引黄闸,抢引黄河水5000万立方米补充南四湖上级湖水源。

主汛期开启引黄闸 大流量引蓄黄河水

在东明县谢寨引黄闸,目前六个闸门全部开启,尽最大能力引水,源源不断的黄河水将长途跋涉180多公里,为干渴的南四湖补源。东明县谢寨引黄闸技术人员方炜说:“目前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引水,每秒能放15.7立方米,;全天能达到130多万立方米。”

为补充南四湖的水量,按照省河务部门的统一安排,目前济宁、菏泽两地充分发挥引黄功能,同黄河河务部门积极配合,克服黄河水水情差、输入线路长,闸前闸后淤积严重等各种困难多引黄河水。所引黄河水经多次沉淀,分别通过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河流3天后进入南四湖。

安丘打井找水抗旱保苗

3

视频截图

安丘市的受旱农田达到了78万亩,5.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全市把抗旱保收作为当前最紧要任务,齐心协力打响抗旱保卫战。

在安丘市官庄镇小马家庄村的农田里,从旁边的玉米地里的苗情来看,现在地里非常的干旱缺水,小马家庄村的村民们正在开挖沟渠,铺设输水管道,让土地早日浇上水,来缓解当前的旱情。

为了尽快给地里的作物浇上水,村民郎丰山和大伙连续几天早起晚归,一直在地里忙活着。安丘市官庄镇小马家庄村郎丰山说,“今天早上5点从市里弄的水管,挖掘机是6点过来的,来到就下手接着干,今天大约得干一天,一共接近800米。”

在组织各村庄针对实际情况开展抗旱工作的同时,安丘市各镇村组建了抗旱服务队和打井专业队,深入抗旱一线,帮助检修抗旱机械,找水打井开展技术服务,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抗旱。为了最大限度减轻当前旱灾损失,安丘市全力组织干部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组织村民打井找水,保障群众基本用水需求。

烟台指导果农科学抗旱

2

视频截图

连日来,烟台市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果农传授科学抗旱方法。专家建议,将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土坑和杂草储存起来,在果树根系特别缺水的时候,再将水慢慢释放出去,达到持续抗旱的效果。烟台市农业局果树站技术科科长黄永业说:“坑的大小一般直径是四五十公分,深浅也是四五十公分。”

烟台蓬莱市新港街道东村果农杨大专表示,“这个办法现在还真不错,弄上以后,20天能抗上。”

专家介绍,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干旱缺水和浇水困难的地块,这和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相比,能节水70--80%。

相关专题: 山东大旱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旱情 气象干旱 南四湖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