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齐鲁医院:严进严出 甘心育才


来源:凤凰网山东

齐鲁医院的人才鼎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严谨的人才培养机制。 老齐鲁大学的“严进严出”是海内外闻名的。老一代医学专家都对此有刻骨铭心的感受。那时的齐大医学院,每个班不过25个学生,5年研习,真正拿到

齐鲁医院的人才鼎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严谨的人才培养机制。

老齐鲁大学的严进严出是海内外闻名的。老一代医学专家都对此有刻骨铭心的感受。那时的齐大医学院,每个班不过25个学生,5年研习,真正拿到毕业证书的不过半数。当时齐大医学院很有名气,最后毕业可以颁发加拿大的医学博士学位。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只要持有齐鲁大学的毕业证,就可挂牌行医。

山东医学院时代也是如此。齐鲁医院泌尿外科教授郑宝钟回忆1959 年入学后的情景:我们上学这几年,几乎从来不出来玩,平时教室的灯都会亮到很晚,书也特别厚。每天这么学,那么学,老师一讲还是觉得不会。永远觉得自己学得不够。

普外科教授王占民至今记得,1961年自己刚毕业当医生,张振湘教授在新大夫欢迎会上说:你们住院大夫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去,病房里管理病人是游泳,图书馆看书、查资料是晒太阳。我要求你们除了游泳就去晒太阳。

      至今,这种严厉劲儿还在齐鲁医院保持着。耳鼻喉科栾信庸教授,每年分给他的研究生,他认为不合格的坚决拒收;该科陈瑛教授,学生称她永远都用国际标准要求我们。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作中除了技艺高超,还会一丝不苟,对病人高度负责。普外科教授王占民,有一次为确定一个病人是否是肠梗阻,在病床边听了近一个小时的肠鸣音;神经外科专家何守俭为及时掌握一个颅咽管瘤手术病人术后病情,在病房里支了张小床一住十几天;知名心内专家高德恩为了抢救病人,不惜和看法有分歧的同事拍桌子:如果这位患者有冠心病,我高德恩割下头来!

熟读王叔和,不如阅历多,齐鲁医院最早的病史和查体手册封面上就写着十个大字。其人才培养机制中,重视实践的特点非常明显。病人是医生的老师,是常挂在他们嘴边的一句话。培养的特色为重质而不重量、重实践不尚空谈、结合临床著书立说。

重视制度建设,对青年医师进行临床规范化培训,也是齐鲁医院育才的法宝。《院志》记载,1998年,医院成立青年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制定了轮转期间奖金发放办法、考试考核办法等。青年医师进院后,直接由培训办公室按计划派往相关专业轮训,分阶段组织考试考核,自成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

齐鲁医院培养人才,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老师甘为人梯,学生孜孜以求。我国第一代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神经内科三个创始人之一朱汉英两点起床备课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典型:

退休以后,朱汉英每周查房一次,这也是年轻医生特别期待的日子:因为教授每次查房都要讲一个题目。朱汉英的女儿朱晓熹说,周四查房,他周一就开始准备了。这时候家里气氛最紧张了,我们连大气都不敢出。到星期三晚上,朱汉英总是早早睡觉,周四凌晨两点就起床了,扭开灯,戴上眼镜,摊开书本,开始备课、背书。到医院一讲就是一上午……

全国著名普外科专家李兆亭教授说:书要教透,病要看好,心要放宽培养医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为人师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到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不求名、不求利、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伯乐精神。正是有了这种自觉,齐鲁医院的医术医德才得以顺畅传承,人才得以快速成长。

相关专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齐鲁 严进严 甘心育才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