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南方周末:真假家庭农场


来源:南方周末

家庭农场成为了农村流行的创业方式,大学生回乡当农民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图为2013年3月19日,山东聊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侯磊在自家的温室大棚内劳作,他希望做些现代农业的试验。 家庭农场,一个充满着美

家庭农场成为了农村流行的创业方式,大学生回乡当农民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图为2013年3月19日,山东聊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侯磊在自家的温室大棚内劳作,他希望做些现代农业的试验。

家庭农场,一个充满着美好生活想象的词语,在现实中却面目模糊,并遭遇产权、资金等诸多难题。

不管什么形式,如何让家庭农场联结农业与各路资金,使农村土地焕发出农业意义的生命力,是关键所在。

“家庭农场”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在“一号文件”中。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这个充满着浪漫美好气息的词语,迅速流行开来。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全国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家庭农场已超过6670个。

家庭农场到底是什么?现实状况又如何?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中央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家庭农场依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各地兴起的热潮,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农民自己成为农场主,二是城里人下乡圆农场梦,三是城市资本下乡。

城里人下乡记

“这能让我内心安静。”王菲(化名)喜欢站在自己的农场里,听着风吹松涛的声音。这里有花,有树。周围环绕着青石板垒起的墙。

2007年,重庆人王菲退休后,一次市郊徒步时发现了西山村天子寨。童年的农村生活记忆被当地情境激活,她与另三个朋友一起租下了这块地。

拥有一个农场,这简直是无数城市人的梦想。尤其是,随着近年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城市人开始像王菲一样,反向向农村流动。

有趣的是,自从6年前重庆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改试验区以后,这里对于各路资金进入农村一直保持着相对宽松的氛围,各种试验一直十分活跃。家庭农场自然也不例外,王菲身边就有不少人以各种方式下了乡。

不过,当初想象中的浪漫,很快遇到坚硬的现实,首当其冲的便是“钱”。

当时他们与村委会谈妥,租地40年,租金35元/亩。44亩地,一次性缴纳20年,约3.2万元。没想到,第一年,修路、拉电线、做水塘、买树苗,花了约40万,但果树死亡近80%,损失15万。

2009年,重庆市政府提倡全市种树,于是他们改种香樟、水杉、桃树等。这次又投入十几万,树苗至今成活了约八成,但还需三四年,才能长成。花了十几万打井,却不出水,导致高价做的水池也荒废掉了。

现在,光农场一年的正常维护费,就要几万元。而其他股东心灰意冷,不肯再投入,就靠王菲夫妇每月不到五千块的退休工资支撑。贷款的念头也曾有过,但很快就放弃了,能不能贷到不知道,即使贷到了,也付不起利息,因为农场没产出。

而陌生的农村,也让城里来的这些人充满了不安全感。王菲的树苗时常被偷,连鸡、狗也难逃厄运,“最初一年,我们有200只鸡,到年底只剩六十多只了。”

想建生活用房,地方说政策不允许。好不容易村里口头答应,三个村干部抢建房生意,搞得没法动工。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林权和地权。

“希望办下林权证,这样才有安全感。就像盖了房子要有房产证。”7年间,他们种树花费了近20万。但相关部门告知,需要先认定退耕还林,才可能争取林权证。2011年,林业部门来调查取证后,却一直没有下文。

从村民手中租来的地,则是更大的麻烦。

2011年冬天,一名股东在山上被一个颤巍巍的老村民拦住要求还地,理由是当时是儿子签的字,他没同意。这个股东请他喝了酒抽了烟,才平息下去。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就陆续有村民找上门要收回土地,即使当时明明已经签过协议。

这让没有地权的股东们变得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号文件’已经出台”,王菲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即使她并不知道家庭农场到底是什么,她所注册的也并非是家庭农场,“希望重庆快点出台家庭农场政策,帮帮我们”。

相关专题: 山东家庭农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家庭农场 南方周末 张泽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