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内贬外升”之困的解决之道
2013年11月26日 14:29
来源:财经网
原标题:人民币“内贬外升”之困的解决之道 “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近日网络上热传的这一感慨,实际是人们在表达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不满。内贬,即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外升,是指人民币汇率的不
原标题:人民币“内贬外升”之困的解决之道
“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近日网络上热传的这一感慨,实际是人们在表达对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不满。内贬,即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外升,是指人民币汇率的不断走强。
人民币“内贬外升”,是每个老百姓都能真切感受到的。简单以CPI来衡量对内贬值水平,我们会发现,2000-2012年间,CPI累计涨幅达34%。而对食品价格和房价的飙升,相信老百姓的感受更强烈。再来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衡量升值水平,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是8.28左右,目前是6.13。为何会出现如此“内外有别”的现状?
我们需要先了解人民币的发行机理。与美联储以购买国债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不同,我国央行在1994年汇改之前,主要通过再贷款发行货币,而在1994年汇改后,我国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从再贷款和外汇占款两方面展开。再贷款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外汇占款是央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属性,外汇进入国内必须兑换成人民币方可流通使用。其直接结果就是,1994年汇改后,外汇占款迅速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举例来说,企业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美元,企业向商业银行结汇兑换成人民币,外汇占款便由此形成。而当商业银行再向央行结汇时,央行买入外汇并以此投放货币,就会构成基础货币的扩张。
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供给与货币乘数之积,货币乘数代表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这样,通过外汇占款的途径,人民币的发行就构成了一个循环: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派生存款,企业通过从商业银行贷款来生产产品,继而通过国际市场贸易获得外汇,这些外汇被商业银行拿来向央行结汇,产生了基础货币,它们进入商业银行体系,进而被信用创造能力成倍放大。
了解了人民币大体的发行机理,我们再来看外汇占款近年来的变动情况。1993年底,我国外汇占款余额仅为1432亿元,1994年汇改后,1994年底即大幅升至4482亿元,2000年底为14291亿元,而今年9月已达275180亿元。在增长最快的2006年到2010年间,外汇占款月均增量达到2580亿元。
央行10月29日发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显示,今年9月外汇资产为253549亿元。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外汇占款都通过央行购汇而形成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创造派生了大量货币。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我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如此迅猛。
事实上,在2002年,基础货币发行过快的矛盾就已经凸显。为此,从2002年下半年起,央行开始发行一种全新的负债工具——央行票据,以此冲销泛滥的流动性。但央票并非治本之策,因为它只是短暂地锁定流动性,随着央票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反而更甚,由于没有回流机制,故流通中的货币量越积越多。
相关专题: 人民币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