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回首]:用老地图说话 见证济南市开埠百年


来源:新华网

一座城市被浓缩在20多厘米的地图中,但我们眼帘、裸露于心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国地图出版社总编室的杨先生说,地图的勘测编纂出版周期完全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而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快,地图的出版使用

一座城市被浓缩在20多厘米的地图中,但我们眼帘、裸露于心的,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国地图出版社总编室的杨先生说,地图的勘测编纂出版周期完全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而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快,地图的出版使用周期也短。就说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至60、70年代,城市面貌变化缓慢,一座城市,一张地图就能用好多年或更长时间。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北京城市地图每月都要更新。可以说地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化石”和“路标”。

北京如是,济南开埠百年来的城市发展的轨迹—地图又是怎样的呢?最近,在纪念济南开埠100周年的采访活动中,记者搜集到了几十张济南老地图。翻看这些泛黄的老地图,可以窥视出百年济南城市面貌的巨大变迁和升华。

100多年前的济南城是什么样子?

在《济南府志》中有一张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济南府城图》,这张地图上的济南府城,仅为现在的老城区部分,基本为晋永嘉年间济南治所由平陵城迁移至历下后,元朝明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那时,整个济南城“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说,以人的步行速度绕整个城市一圈,那时只需要1个小时20分钟。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如今的制锦市小区北部一带,那时仍是一片水湾,名叫“三娘子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军事的需要,济南开始修建城外圩郭。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个圩子墙长3670丈,上有垛口3309个,辟有岱安、永固、永靖、永绥、永镇、济安、海晏7个圩子门。从清光绪年间济南开埠前的一张《省城街巷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娘子湾一带除了辟有“棘榛市(制锦市)”等街巷集市外,三娘子湾的水面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蔬菜地,济南人称之为“菜园子”。圩子修好后,济南遂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在这一年奏请清廷将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周村、潍县同时自开商埠,以“外争利权,内促富强”,利用铁路交通新优势振兴民族实业。这年4月初1(1904年5月15日)奉准正式开埠。当时济南商埠的范围是: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沿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计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1公里,商埠内道路以“经、纬”命名。商埠的建设特点是,在旧城圩外,另辟新城。当时的人口为14万。

1912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在济南交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今泉城路一带为古城中心和以经二路、经四路为商埠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口达到25万,较开埠前增长了64%。

上世纪20年代,济南城区进一步扩大。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今以商务发展,开拓南北商埠。北商埠,东尽津浦铁路,北抵洛口镇,西以黄河码头黄家屯庄,南界官扎营。南商埠,自七大马路以南开拓至陈、王二庄止,正在规划中。”

1929年济南设立为市,首任市长阮肇昌撰写《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一文,称“济南为古代文化发祥地,但商业发达乃最近三十年事情,其主要原因为津浦与胶济两干线之完成,本市适当两路之交点,陆路交通已极便利,水路方面由小清河可直达渤海湾,故本市发展趋势系由旧城西移于商埠。今后最繁盛区域当为商埠至泺口间之北展界。”阮肇昌还提出了未来的济南规划设想:“一、改善旧城与商埠;二、发展南北展界为新市区”。南北展界的提出,开始了“利用科学知识以计划新都市之改造”。

1930年,韩复榘督鲁后,济南市专门成立了“设计委员会”。该会于1932年对南展界和北展界(即北商埠)作出规划:北展界名为“模范市”(1934年改为“济南市模范区”),南展界命名为“模范村”,并计划以“济南模范市”为全市中心。规划以五三路(今济泺路)为主干道,其东设纵路两条,其西设纵路五条;小清河以南设横路12条,以北设横路四条。成丰桥与济泺桥之间为政府办公地区,金牛山与小清河之间地带辟为公园区,并计划将药山辟为大公园。“七七事变”后,规划被全部放弃。日伪时期,“济南模范区”区域被辟为工业区。

至建国前,济南市区面积为23.2平方公里,人口61.9万。

济南解放后,从1949年4月起,数十万济南市民参加义务劳动,拆除了旧城外圩子,拓建道路。1950年2月,又一段一段拆除了济南府城墙。几乎在同时,济南市人民政府组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纲要”对城市用地范围勾绘了轮廓:“要把市界较现市区扩大到三倍”,即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到刘志远庙、大张马庄一线,北一直到黄河边。现在的植物园(“纲要”中的“人民广场”)、英雄山烈士纪念碑、无影山的气象台等都是按这个“纲要”而修建的。

1956年,在国家城建部苏联专家巴拉金的帮助下,济南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规划”对城市作了功能划分:工业区主要有西郊重工业区、北郊轻工业区、东郊混合工业区等;交通仓储区主要在泺口、白马山和黄台一带;居民住宅区以原有城区为主适当向四周扩展;北园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作为园艺保留区;龙洞、佛峪以及玉符河两岸为疗养区;市中心广场设在南门外,各区也要修建区中心广场。

1959年,济南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对济南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历时8个月编制出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虽然未经国家正式批准,但它是在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此后20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这个“总体规划”的骨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到1965年底,济南市建成区面积已发展到57.98平方公里,市区非农业人口增加到71万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南市城市规模已达到面积7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94.2万。1980年完成了对1959年规划的修订完善,编制出新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于次年印制成《济南市总体规划图集》。1981年底,中共山东省委审查通过了这个规划,并要求“突出‘青山进城、泉水入户’的特点,切实抓好保泉和绿化两件大事。”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了这个规划,要求济南市要“逐步建设成具有泉城特色,环境优美,文明整洁和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1995年济南市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底被国务院批复。根据这个方案,确定到2010年济南市城市用地规模为205平方公里,人口220万。1997年6月,省委明确提出济南“五年大变样”的战略决策,给济南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到2001年末,济南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76平方公里,人口已达209万,规划建设用地只剩2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济南市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揭开了济南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次会议之后,济南市邀请国内专家合作,编绘泉城新蓝图,先后完成了《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和《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两项成果。在其后近一年半的时间内,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规划部门对新蓝图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新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是: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城市规模将扩充至4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增至400万人。这年的5月,长清县也正式撤县建区,成为济南的一个市辖区,标志着济南的城市重心将进一步西移。

2003年至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为济南人勾画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为济南城市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如今,不要说逛遍全济南,只是围绕城高速公路转一圈,开汽车也需要2个小时左右。

济南近年的城市建设速度更是惊人,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济南城市地图假如90天不更换一次就会“过时”。

地图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信息,从百年前济南开埠图到现今的济南城区地图,每一幅地图都是一个阶段的城市历史,可以这样说,每一幅地图都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生命和活力。

城市地图是一座城市的宏观缩影。

翻看老地图,是对历史密码的解读。它带给人们的是昨天的追忆、今天的解读、明天的向往。

相关专题: 济南商埠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济南 老地图 规划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