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胶济铁路:百年前托举济南崛起


来源:济南日报

图一:胶济铁路开通纪念 图二:1904年胶济铁路火车首次开进济南站 图三:津浦路济南火车站(今已不存) 图四:胶济路济南火车站 图五:黄台站 图六:坊子站 图七:青岛老火车站 □本报记者

图一:胶济铁路开通纪念

图二:1904年胶济铁路火车首次开进济南站

图三:津浦路济南火车站(今已不存)

图四:胶济路济南火车站

图五:黄台站

图六:坊子站

图七:青岛老火车站

□本报记者 陈炜敏

马克思曾有论断: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旧的生产中心衰落了,新的生产中心兴起了;孙中山说过: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台湾学者李国祁称: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没有一项比铁路引起更大的影响

据报道,2011年6月30日,世人瞩目的京沪高铁可望正式开通。由此,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铁时代。有专家指出,高铁的开通,对于内陆省会城市济南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复兴契机。巧合的是,100多年以前,济南城市的崛起,也与一条铁路息息相关,这便是1904年通车的胶济铁路。这条铁路的开通究竟对济南意味着什么?它的建成又给济南带来了哪些重大的影响?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林吉玲教授、中共山东省党史馆馆长王音和济南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董建霞。

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济南开埠的直接动因,是济南得以迅速实行自开商埠的主要因素,就此济南开始初步向现代城市转变;中共一大建党时,国内六城市代表中,济南列居其一并非偶然

1904年6月1日,一声嘹亮的火车汽笛声划破了济南的宁静,这天山东省境内第一条铁路——— 胶济铁路全线通车。那时,济南人纷纷拥向铁路沿线,惊奇地看着这个钢铁的庞然大物,吞云吐雾,风驰电掣,轰隆隆从远方驶来。

这是山东大地上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铁路,尽管这不是山东的主动选择。1897年11月13日,德国政府派军舰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为掠夺山东的物产资源,德国修建了胶济铁路。

林吉玲教授此前承担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胶济铁路与山东区域城市化研究”,对胶济铁路及它对沿线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做过深入研究。她介绍,在修建胶济铁路的同时,德国人迅速在铁路到达的城市建起了他们的商铺。按计划,1904年胶济铁路修至济南完工。只要火车在济南开通,洋货就会铺天盖地涌入这座古城,内地的物产资源也会被洋人大肆掠夺。“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跟随李鸿章办理洋务多年,可谓一个开明官员,他认为不能盲目抗拒德国势力,唯有讲求工商,发展经济,理智应对,才能与之抗衡。此时恰逢清廷发布了准许济南自开商埠的谕令,周馥率先响应。”

从奏请到清廷批准,济南开埠前后只用半个月时间。济南开埠奏准如此神速的原因,就在于胶济铁路将于半月后即6月1日竣工通车,山东当局要赶在通车前宣布开埠,使德国人不得不承认这个既定事实。林吉玲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济南开埠的直接动因,是济南得以迅速开埠的主要因素。”

台湾学者李国祁在《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中称:“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没有一项比铁路引起更大的影响。”林吉玲解释,“同样,对于相对闭塞的济南来说,铁路的开通,加快了物资和人口的流动,给济南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带动了济南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济南初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的时代,而开始向现代城市转变。”

济南作为齐鲁之邦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向遵循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工商观念意识极为淡薄。林吉玲和王音都认为,铁路给济南不仅带来了新商品、新技术,也带来了新观念的冲击,“农商皆本”的新观念取代了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人们开始表现出趋利的观念。一些外出经商者以其经验,宣传工商优于农的思想,认为“株守桑梓、坐守田园是自毙的政策,不适于现代潮流,自决是生活的出路,最好还是向适合的外境发展。”宣统二年九月七日(1910年10月9日)的《山东官报》即指出:“方今朝野有识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为吾国要途。”董建霞指出,利用火车交通之便,外国商品和资本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人才、技术、企业经营理念的涌入,向人们展示了工业文明的魅力,昭示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对济南民族工商业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济南富商大贾云集,以功名自重的官绅纷纷跻身于实业,章丘孟氏、桓台苗氏皆名重一时。董建霞总结:“这种社会现实反映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型,而铁路加速了这一观念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济南民族资产阶级同时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浸润,社会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加强。1905年,“山东济南商务总会”成立,济南民族资产阶级从此有了自己的政治组织。1908年,济南工商界与学界联合发起成立了旨在推动立宪的组织———“咨议局研究会”,并成立了山东咨议局。王音感叹:“咨议局是地方议会的雏形。它的出现,在地方政治制度史上是破天荒的。”

胶济还有随后津浦铁路的通车,使济南诞生了第一批铁路工人。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工人。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以及工人阶级的形成发展,对济南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尔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 大革命运动兴起……济南爱国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王音推论,“所以,当中共一大建党时,国内六城市代表中,济南列居其一也就并非偶然。”

在一些细微的地方,胶济铁路的开通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林吉玲介绍,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一般民众以日、月、年为时间单位,不讲求精确的计时,时间观念相对淡薄。近代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运输,对时间的要求严格,这首先对沿线城市包括济南居民的时间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火车拓展了人们活动与交往的空间,人际交往渐趋频繁,以前封闭保守的人际关系被打破。林吉玲举例,传统的观念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但乘坐火车却要男女同坐,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传统“授受不亲”的观念即趋淡化。

铁路给济南不仅带来新商品新技术,也带来新观念的冲击,而与思想意识形态相比,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1904年,第一家影院、第一家西餐店、第一家公园、第一所女子学堂在济南相继诞生

孙中山曾经说过:“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胶济铁路通车所带来的大规模的物流和客流,拓宽了商品流通的范围,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带来了种种崭新变化。与思想意识形态相比,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

铁路开通以后,大量的洋纱、洋布通过铁路运到沿线和内地各城镇。花色繁多、物美价廉的洋纱逐渐取代土纱,成为新的制衣原料。衣服的式样也逐渐增多,男子除原有的长袍、马褂等传统服饰外,各种舶来品如皮鞋、西服、礼帽开始受到青年人的青睐,脱帽致礼也渐为日常交往所认可。尽管大部分商人仍穿长袍马褂,但裤子却已经仿照西式裤样、采用西式面料。女子服饰的变化较男子更为明显,丝织品、毛织品渐渐增加,体现女性身材美的旗袍和裙装在济南妇女中十分流行。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的当年,第一家影院、第一家西餐店、第一家公园在济南相继诞生。王音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情景:

1904年秋,济南闻善茶园(原址在今大明湖路中段)扩大营业范围,在演出京剧之余,第一次贴出放映电影的海报:“为开通风气起见,不惜工本,特有外洋请到影戏团,里面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正东洋大战……”,并称“请君看过,即如亲到外洋游历一般”。当天放映的影片为《英特大战》和《日本大操》,由于是默片,加之内容杂乱,许多观众看后深感失望。但这次电影放映毕竟标志着济南开始有了电影。同年,德国人在经三纬二建成了济南第一家电影院,命名为“小广寒电影院”,内部设有包厢、楼座和池座,可容纳600人。这样的影院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不多见的。

1904年,一个名叫石泰岩的德国人在经一纬二开办了西餐馆——— 石泰岩饭店。石泰岩在济南租下50多间房子,前后两个院落,办起旅馆和西餐店。饭店以德式菜为主。名菜有煎牛排、铁扒鸡、牛尾汤等。尽管这个饭店主要是为驻济的德国商人和铁路工程师服务的,但却成为济南西餐业的发端。西餐的特殊风味很快吸引了济南的达官贵人。一时间,该饭店成为省城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随着来济洋商增多,加之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对西餐的需求大增。济南许多餐厅纷纷从上海、天津和青岛聘请西餐厨师。到民国初年,整个济南已经有近30家餐厅经营西餐。

建园于1904年的“商埠公园”是山东省最早的一处以公园命名的公共游览场所。当时,公园是社会各界和中共山东早期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据历史记载,“励新学会”成立大会、反帝大同盟万人大会、商界沪案后援会等爱国集会皆在此举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济南人民于4月4日在公园召开追悼大会,“商埠公园”于此改名为“中山公园”。

铁路带来的另一变化是兴起洋式建筑的风潮。老火车站、洪家楼天主教堂都显示出浓厚的德式风格,一些在商埠区的华商,更多采用西洋建筑样式作为店铺。

铁路的开通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但随着铁路的开通,火车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以其快捷安全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济南电灯公司、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第一所外国洋行礼和洋行分行、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第一家特殊教育学校盲哑学堂、第一所女子学堂……胶济铁路的开通,给济南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有利位置,济南更易于接受新文化、新思潮的洗礼;随着胶济铁路建成和自开商埠,济南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正像胶济铁路之于济南一样,京沪高铁的建成,势必为济南的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胶济铁路及津浦铁路的相继开通,使济南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有利位置,更易于接受新文化、新思潮的洗礼。

王音介绍,在胶济铁路开通后的第二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新式教育在济南得到蓬勃发展,这些新式学堂仿照日本和西方的学校制订教学内容,设置了大量关于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新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因此接触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走上背叛封建王朝和礼教的民主革命道路。

林吉玲介绍,为了让更多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担任教师,1904年,第一批山东官派留学生从济南踏上了负笈东渡的旅程。送出去的同时,济南许多新式学堂还特意聘请外籍教师来济南任教。仅1907年,济南已有16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外籍教师在高等学堂任教,走向开放的济南人不再沉湎于“礼仪之邦”的历史光辉之中,而是勇于抛弃根深蒂固的“华夷之变”的落后观念,以拿来主义的眼光主动向西方学习。

1887年,为了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怀恩光在山东青州创办博物馆,称为博古堂。1904年,怀恩光将博古堂迁到济南并扩大规模,命名广智院,意为“广其智识”。这是济南第一座博物馆。广智院常年开放,陈列标本、模型万余件,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人文等诸学科。开放后,参观者每天达400人以上至千人,节假日最多一天达5000人。

1922年,胡适参观广智院,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看门口入门机上所记的人数,自四月二十六日起,至今天(七月七日)共七十日,计来游的有七万九千八百十七人。”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便有近八万人参观广智院,可见当时之盛况。

广智院的建立,起到了科学启蒙和科普宣传作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1909年,新落成的山东省图书馆也附设了博物室和金石收藏室,在向市民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现了济南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成果。1909年,在大明湖南岸仿照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的建筑样式建立了山东省立图书馆,济南从此也有公共图书馆。

社会公众对时事的关注,使新闻传媒在济南应运而生。从1904年至1911年,《济南报》(后改称《济南日报》)、《官话日报》、《白话报》、《山东国闻报》、《齐鲁公报》、《法政杂志》、《益闻新报》、《济南捷报》等报纸杂志在济南创刊。林吉玲补充解释,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扩大报刊的影响,济南还出现了阅报所和发报处。1905年,济南《官报》主笔李明坡在布政司街设立了阅报馆,备有本地和外埠报刊,市民可随意翻阅。

随着胶济铁路建成和自开商埠,济南逐渐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再加上优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盘桓居留。老舍、胡也频、吴伯箫、董秋芳、卞之琳等一批著名作家相继来济,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文坛群星璀璨。

林吉玲同时指出,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济南各学校中首先涌现出大批文学青年,积极从事进步文学创作,进而成为全国著名作家和学者。比如李广田、季羡林、王统照、臧克家、陶钝、田仲济等。另外一些闻名全国的学术骨干或文艺名家,如邓广铭、李长之、姚仲明、梁斌、李淦、翟向东、王希坚、项慈、仲曦东等,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各校的学生。济南文化教育呈现崭新气象,反映出济南社会文化在欧风美雨中发生的新旧嬗变。

马克思曾有论断:“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旧的生产中心衰落了,新的生产中心兴起了”。林吉玲说,从历史上看,济南的兴衰变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清代咸丰、同治之前,物资运输主要靠京杭大运河运输,济宁、临清、聊城、德州等城市因河而兴,明清时期成为山东的经济中心;近代以降,随着运河的阻塞、海运的兴起和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运河带城市逐渐衰落,而烟台、青岛等城市因港而兴;胶济、津浦铁路的开通,则使铁路沿线的城镇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运开始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整个东部沿海随之崛起,原本处于铁路交会之处的内陆省会城市,发展速度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像百年前胶济铁路建成通车之于济南一样,有专家认为,京沪高铁的建成,即刻把济南纳入了北京和上海的3小时经济圈影响范围,济南刚好处于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黄金分割点上,势必为济南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胶济铁路大事记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缘起:19世纪末叶,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亦进入领土兼并阶段,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1月13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以武力占领胶澳商埠(即青岛)。1897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动工。

1897年11月,高密等县农民反抗筑路,工程暂停。

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德胶澳商埠租借条约》,揭开兴建胶济铁路的序幕。

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发布命令,特许德国亚细亚银行(代表为设立含有山东铁路公司名称的德清公司所组强的辛迪加机关)建筑由青岛经潍县(现潍坊市)至济南(包括博山支线)之铁路并营业。

1899年6月14日,德国在柏林设立山东铁路公司,青岛设分公司和最高营业部。内设公司总办和营业部长。总办和营业部长的人选须经德国政府认可。资金定为5400马克。

1899年9月23日,胶济铁路由青岛向西修筑。

1899年11月,因高密县境内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抗德阻路武装斗争。铁路工程被迫几乎停工近一年。

1900年10月,山东铁路公司在距青岛7公里处四方车站旁边,开始兴建“胶济铁路四方工厂”,于1903年正式投产。

1901年11月,山东铁路公司开始用轮船从德国运来所需车辆,准备通车。

1901年4月8日,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至胶州并通车。

1904年6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胶济铁路干线全长395.2公里,支线长45.7公里。

1914年,日本占领胶济铁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先后攻占青岛、济南等地,并乘机取代德国霸占胶济铁路。同年冬,日本将胶济铁路改名为山东铁道,由日本临时铁道联队管理。

1915年,袁世凯答应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由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包括胶济铁路在内的一切特权。

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华盛顿会议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再次侵占了胶济铁路,胶济铁路工人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抗日武装队伍,多次袭击日军。

1945年8月,中国重新接管胶济铁路。

1945年11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平津区济南分区接收委员陈舜耕任命栾宝德为青岛办事处处长,宋连城为副处长,马克武为专员,大岛繁、石原四郎为联络分团团员。

1959年,开始了双线工程,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0年才最后完工。

2003年,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改造后列车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

2006年9月8日,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成为山东省第一条实现电气化的铁路线。

相关专题: 济南商埠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济南 铁路 崛起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