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广东:金改创新先行一步 “国际金融”是亮点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在陈云贤看来,珠三角金融改革除了要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更要与粤港澳金融合作结合在一起,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陈云贤:珠三角金融改革除了要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更要与粤港澳金融合作结合在一起,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

不缺思路缺方案

《财经国家周刊》:广东在国际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创新方面有什么思路?如何处理“先行先试”的金融改革创新与安全稳定的关系?

陈云贤: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和民生金融的改革思路有很多,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实际操作方案。比如,支持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消费信贷、农民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利用城市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发展大型产业基金、成立科技银行、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创新投融资体系等改革和创新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正在研究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广东还要正确处理好金融改革创新和安全稳定的关系,既要尽快建立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又要学习上海等地成功经验,加快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动广东金融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为什么要发展农村金融,如何创新?

陈云贤: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已经对实现东西北地区的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由于东西北地区集中了我省大部分农业产业和农村人口,农村金融发展工作对于东西北地区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这几年,广东梅州、云浮等地就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贴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农村支付环境也不断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稳定了农村社会基础。

今后,农村金融改革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创新和完善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完善金融支农的担保、保险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用金融手段积极促进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做强做大。

《财经国家周刊》:广东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与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也做了有益探索,你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陈云贤: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是全球产业重构的重要趋势之一。欧美发达国家正积极推动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也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这轮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为广东金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金融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机遇。

截至去年底,广东金融业总资产达13万亿元,但其中银行业占88%、证券业占7%、保险业占5%,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严重不足。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已将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重点金融工作。要做好该工作,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则,将资本市场打造成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实平台,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同步实现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

产业金融创新的具体举措包括推动企业改制上市、重视和鼓励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PE和VC)、建设市场平台等。缺乏金融交易市场平台是广东改革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我省尤其是广州围绕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作了积极的努力,广州OTC市场日前获得省政府批准筹建,与香港合作建设期货交易所的方案也已在制订,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在深圳前海地区发展黄金、钻石、金融期货等交易市场。

比如,“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交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金融产品的交易,经广东的“一行三局”批准,参展的281家各类金融机构拿出来236项优惠政策,为广大企业和群众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优惠;二是金融与产业的对接交易,共有171个产融对接项目,金额达到7100多亿。三是金融人才交流,各类金融机构拿出811个岗位,有些岗位还是金融机构的核心岗位,向海内外招聘金融人才。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了解到,包括建立金融交易平台在内,广东尝试从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以带动经济发展。

陈云贤:是的。广州通过“金融交易博览会”这个平台,促使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社会民生全面对接,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要推动开展金融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本质要求,达成金融企业、实体经济、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一致诉求,这种金融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可持续性。

按这个原则,未来广东省各地方政府推动金融创新的着力点有:

一是创新金融支持“双转移”机制。积极探索和支持设立“双转移”种子基金,提高“双转移”专项资金带动效应,支持各地利用项目贷款、收益权质押等金融工具,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或分担、表彰激励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力技能培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二是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责任保险。抓紧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责任保险促进我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利用保险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是推广医疗保险的“湛江模式”,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建立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广东特色的医保制度。

四是开展金融扶贫。借鉴云浮等市的成功经验,运用扶贫资金进行担保或购买保险,由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有效变“救济式”扶贫为“创业式”扶贫,提高扶贫效果。

先行先试 政策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国际金融”是珠三角金融改革的亮点,也是广东金融改革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一大特点。珠海正在筹建的“横琴新区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就是国际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表现,需要突破哪些限制?

陈云贤:珠三角金融改革除了要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更要与粤港澳金融合作结合在一起,与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通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关卡限制,并进行利率、汇率市场化乃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探索,不断与国际金融规则对接。

《总体方案》要求,广东要做好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和使用,开展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是试验项目之一。

设立“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大量的参与者,允许人民币资金跨境自由流通等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其他离岸业务在岸结算的法律法规建设(租赁融资业务、跨境产权交易业务等)。现在的问题是,横琴新区尚未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居民不多、相关政策未到位等。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进行软、硬件建设,设立股权交易平台,进行金融招商等。要突破的相关政策包括:允许人民币资金跨境自由流通;允许横琴新区企业可在试点银行开设离岸账户;监管部门将离岸银行业务的准入及监管权限下放到广东省或珠海市监管部门;允许区内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对办理人民币外债业务适度放宽,支持区内企业在港澳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等。

“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上级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当前亟需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相关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的突破。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交易平台建设、“人民币离岸在岸结算岛”等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试验,将为广东的金融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陈云贤:国家赋予了广东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权限,比如同意广东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探索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验,发行境外人民币企业债券、信托投资基金,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业务,开展多币种的人民币汇兑业务(比如刚刚公布的人民币和日元的可自由兑换)等。广东将籍此建成国内试验内容和覆盖范围最为广泛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层面大力支持才能完成。你认为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有怎样的全局意义?

陈云贤:《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也在制订之中,目前在召集相关机构进行密切研究,以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步伐。

对于国家来说,广东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作用是,广东发挥经济大省、金融大省优势,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率先落实好国家金融工作部署,并在推动金融进一步开放、建设现代金融体系、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等方面率先开展探索,推动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原文选自2012年12月10日

相关专题: 山东金融改革论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先行先试 金融改革 创新综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