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采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


来源:凤凰网山东

关于中秋传统佳节的习俗问题,凤凰山东编辑记者有幸采访到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先生。 省民俗学会刘会长 凤凰山东: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从古至今中秋的一些传统习俗吗? 刘会长:中秋传统习俗与很多,祭月、

关于中秋传统佳节的习俗问题,凤凰山东编辑记者有幸采访到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先生。

刘德龙:现任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博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凤凰山东: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从古至今中秋的一些传统习俗吗?

刘会长:中秋传统习俗有很多,讲几个常提到的。祭月拜月这些,都是庆祝丰收的。关于祭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中秋之夜,家中自能走路至十二三岁的子女在成年妇女的引领下,或登楼,或在庭院举行“拜月”活动,对着皎洁的明月焚香默祷,顶礼叩拜:男孩子希望月神保佑自己早日蟾宫折桂,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女孩子则希望月神能赐予她们如嫦娥一般的美貌,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此种礼仪活动,亦称”圆月”。至明清时,“拜月”之礼仪在民间更为盛行,而且更为讲究,所用供品,皆应为圆形,以取团圆之意。要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设置香案,恭立月光神位,摆放供品祭拜。所焚化的“焚纸”,一定要用月光纸,上面绘有圆月,月中应画有宫殿、桂树、玉兔捣药等图画。举行拜月活动时,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所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中秋食田螺的习俗是何时开始的?早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就有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据资料记载,中秋吮田螺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因没钱买肉过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边赏月边吃,田螺俗称攀桂,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为风俗。民间认为,“三月田螺满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是田螺生长旺盛的时期,田螺的腹内无小螺,因此,此时的田螺肉质特别肥美,是人们吃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中山民间,仍然有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保留着炒田螺的习惯。吃田螺是广东中秋节特有的习俗,也是广东中秋节的压轴食品。广东人食用田螺被赋予了很多意义,例如,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在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还有就是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义,以求去邪气、晦气。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田螺成为广东人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各地盛行赠送月饼和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有从集市和店铺购买的,但许多农村则是自己动手制做的。当地人于明月当空之时,摆“月”于庭院举行祭月、赏月等一系列活动。所用供品除月饼外,并以面蒸作月形之食物,置之矮凳上,上插香一炷,齐声呼唤,谓之念月。其词多俚俗,有“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及“月明光光,小儿烧香,月明圆圆,小儿玩玩”之语,邻近接声洋洋盈耳。是晚食多以糖调藕梨,一家团坐欢饮,谓之圆月。此俗在民国初年尚有沿习,现在则少见。

而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特色,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相关专题: 花样中秋  

[责任编辑:柴杨]

标签:会长 山东省民俗学会 刘德龙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