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德详说木器(节选)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整理

20年前曾有一册精巧图书,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传统家具收藏圈,曾多次再版,被业界力推为传统家具收藏爱好者的入门必读物,至今书中众多观点仍居学界前沿,其涉及之专业概念和理论更是后学者和当代传统家具从业人的

二、明作和明式

张:明代海上贸易空前发展,当时政府从东南亚进口了大量珍贵木材,用于宫廷、园林建筑和家具制作。明代家具用料,主要选用黄花梨木、紫檀木、铁力木、杞梓木等优质硬木,在家具制作中,工匠们充分利用和展示了这些优质硬木的质地、色泽和纹理的自然美,不事雕琢,装饰洗练,给人一种淡雅、清新、纯朴和大方的韵味。

明代还有一大批指导木作工程的科技书籍刊刻于世,有《鲁班经》、《髹饰录》、《三才图会》等。由于明代冶金工业的高度发展,木工的工具也愈加精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明代木工工具中出现了刨子,可以更准确地加工各种线型和榫卯。在修复木器中,我拆开观察过明式家具的榫卯,发现榫卯的光洁度非常高,榫和卯的配合一丝不苟,严紧无隙。比较讲究的家具,一般不使用动物胶,究其原因,一是防止在南方潮湿的气候下,胶着部位霉烂;二是在明代,家具已成为高档商品,漕运北京时多为散件,至北京再行组装。这一推测可以从旧家具结构上打的各种记号上得到证实。这些符号有苏州码、吉祥话、八宝图案等。雕凿认真,足以说明是为异地组装服务的。散运北方再组装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为克服南北方木材含水率的差别,使组装好的家具更牢固。同时也减少了外表的碰撞磨损。这些做法发展到了清代,便有些过了头,形成了如太师椅活插扶手这样的只重方便,不重结构牢固的工艺习惯。

明代家具的结构承继宋代家具,又较前朝更加合理巧妙,确立了以“线脚”为主要形式语言的造型手法。加工精致入微,现存的明代家具,有的腿足部烂掉了一二寸,上体结构丝毫不走样,体现出工匠对木质特性的透彻认识和结构设计的卓越水平。明代中期,许多文人亦参与和投入到家具的设计中,使明代家具表现出一种明快脱俗、清朗悦人的风致,成为中国家具的典范。另外,促使明式家具形成的原因,还有市民阶层的追求侈奢享受生活的社会基础及皇帝的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由如《金瓶梅》等市俗小说中了解。至于皇帝参与木工操作一事,有确切记载。明代曾有两位皇帝亲自操刀制作家具,技艺之精,超过御用工匠。记得这两位皇帝其中一位是“朱由校”,另一位是谁想不起来了。另外明代还从各地木工中挑选一大批优秀人材,作为工部官吏,当时有“匠作班朱紫”的历史记载。著名的工匠有陕西韩城的郭文英、江苏吴县的蒯祥等,都是木工出身,官至工部侍郎、尚书等职,食正一品俸,位极人臣。这些都是推动明式家具发展的客观条件。

问:明式家具有没有什么典型的特征呢?能不能挑重要的讲上几点,好让我们和读者一上大街就能从—堆家具中,认出哪个是明式的?

张:明代家具细分可划出许多流派,产地不同,用料各异,如讲特性,往浅里说:明代家具素洁,不像清式家具繁复,雕龙刻凤。其二,结构整体性强,清代家具各部件显分离状,一个座,上面是板式,下面是空式,不连贯。明代家具讲求一致性,多采用“一木连作”,上下贯通。其三,明代家具的比例推敲适度合理。清家具雕琢虽美,但比例失调、结构松懈。明式的椅子的靠背板与两框空档的空间尺寸,都经过反复推敲,选定在最恰当的位置,椅腿的粗细与椅盘的宽窄、脚踏枨与扶手的粗细选择,非常严格。真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还有一点明显的区别是“明圆清方”。不管是局部图案、部件断面,还是整体的造型风格都是这个感觉,这个差别也可从明清二代的服装兵器等等门类的造型上找到。是个规律性的东西。

问:明代家具和明式家具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张:学术界争论过很长时间。明式家具的一般定义是,明代至清代前期生产的,以黄花梨木、紫檀、红木、铁力木、乌木、楸木、楠木等为主要用材的具明代风格的优质家具,由于形成年代主要为明代,故称明式。所谓清前期应包括康熙后期、雍正,及乾隆早期。这个阶段是明式家具的鼎盛期,艺术性、工艺性、产量都达到最高的水平,也是清式家具发生、发展、定型的时期,是一个明式、清式交替期。所以清前期生产的家具并非全是明式,也有清式,也有说不清的“式”。

问:现在也能生产明式家具?

张:学术界否定这种说法,认为“明式”虽是一个“式”字,但约定俗成已经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新仿的“明式家具”,仿得多像,也不是明式家具,应称“仿明家具”。我认为客观准确地给明式家具下定义,应该是,明代及清前期制作的优秀的、典型的、具明代风格的家具才能叫明式家具。后代以其为蓝本仿制的应称为仿明家具。具体可称为“晚清仿”、“民国仿”或“现代仿”等。蓝本这一概念,十分重要,不是凡简洁、圆腿的就是明式。简明地划分,是困难的,家具的发展是渐变的,断代与样式是两个概念,现在宾馆里新仿的明式家具,谁也不能说它不是“明式”,是清式。按学术界的观点,这些家具可称作仿明家具。另外,文物界将家具研究的重点放在科技史、人文民俗方面。而工艺美术界则着眼在美学设计、工艺制作、人体工程学等方面。你们提的“什么是明作,什么是明式”这问题介于考古学与工艺学之间,用语言解释是容易的,但真正弄清楚很难。

问:仿明家具的存世量如何?

张:自乾隆中期以后,清式家具在几大产地及大城市盛行。只有边远地区及广大农村仍在沿袭旧制,改进缓慢。至晚清,世人崇尚紫檀黑色的色调及繁复的纹饰,许多简素的黄花梨明式家具被雕上纹饰,染成红黑色,以追时尚。这一时期,仿明家具数量不多,大多用红木仿制,产地多在苏州、广州,特点是局部带有清家具纹饰。及至民国初年仿明家具开始抬头,特点是用真正黄花梨或花梨旧料改制仿制,产地主要在北京,主要是卖给来华外籍洋人。解放后,开始大量用新花梨仿,用于出口外销,特点是数量巨大,局部做法及品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这里要强调讲的一点是:以上几种中惟有民国仿能以假乱真,因其存到现在已有了一定年龄,器物已经显得很旧,出现“包浆亮”,加之当时工艺手法准确。说句过分点的话,学术观点应该向实用靠拢,向世俗投降,入乡随俗。

问:我认为“明式”之争与市场和经济价值有关系,特别是经济价值——明式与非明式差距太大。

张:有道理,以前不存在明式家具这一特殊市场和价格,也就不存在“明式”一说,古玩行老师傅张口闭口说的是黄花梨家具、木器。

问:清中期后有用黄花梨做过家具吗?

张:严格地讲,一直有人用黄花梨做家具。典型的黄花梨太师椅,清前期有的是。清前期,许多清式家具是用黄花梨制作的。清中晚期也有。我曾见过慈禧时代的,只是数量稀少,凤毛麟角。海南岛近年来,又找出许多黄花梨木材,依照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的图版仿制。

但是,我们讨论的是主流,所以,明式的截止期在清前期。黄花梨到清中期的乾隆时还大量地使用着,这是两个概念,不是黄花梨家具全是明式家具。

问:《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出版之前,有明式的称谓吗?

张:有,二十世纪20年代有个营造学社,集合了梁思成等一批搞古建筑的学者,他们就开始吵吵明式之说了。王先生曾受他们的影响。

相关专题: 红木添香  

相关新闻:

标签:家具 年代 木器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