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独杆跷”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泰安情网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独杆跷 独杆跷发源于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羊流镇在新泰城西北60里处,知名的北方重镇,古代著名的驿站。独杆跷兴起于清光绪23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独杆跷

独杆跷发源于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羊流镇在新泰城西北60里处,知名的北方重镇,古代著名的驿站。独杆跷兴起于清光绪23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发明了单脚踩跷跳台阶的绝技,独杆跷第二代传人王家络就一步步把独杆跷发挥到极致。第三代传人王兆杰又把民间戏曲融合到这一绝技里去,创演了《刘海戏金蟾》这一深受民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又把独杆跷推向一个新高峰,大洼村独杆跷名震齐鲁。

光绪年间始有独杆跷

独杆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大洼村独杆跷第5代传人王宗禄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经济发达、民间杂耍汇集,高跷队普通且高手如林,在道教兴盛的庙观如林的各类庙会上,民间艺术竞争力非常激烈。林立的观庙每年都有自己的祭祀日,祭日要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俗称庙会或山会)每逢祭典日,各观庙都要聘请当地出名的民间艺术队为之助兴。在表演中,哪家艺术队独特、技艺高,就为来年山会热门团体,就有利有名,这就是民间最早的以艺会友的竞技竞争的雏形。

为了胜出,有些技艺高超的高跷艺人就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便用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赢得道观和寺庙高层的赞扬和群众喝彩,王宗禄哥哥王宗和的老师王兆杰的老师即是当时单跷跳台阶的出名人物。为保持和突出自己的这一绝技,便将高跷发展为单脚跷,后来又把绑在跷腿上的绳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单脚上下踩板进行表演,并将这一绝技传授给王家子弟——王兆杰,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独杆跷”。王兆杰又将单一表现技艺的“独杆跷”与流行乡里的小戏曲进行了融合,因大洼村属沼泽形水洼地质,洼内青蛙众多,又结合乡里道教人物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家喻户晓,王兆杰从这里找到了艺术灵感,于是就编创了“刘海戏金蟾”这一独杆跷的经典剧目。因“独杆跷”属王家独创,世袭流传,为山东民间舞蹈之惟一,王宗禄将这一独门绝技传给他儿子王安廷。

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   

独杆跷剧目《刘海戏金蟾》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其造型带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剧中两个人物分别是刘海和金蟾。独杆跷的演出形式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独杆跷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诙谐幽默的动作。独杆跷多在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场,既可随“故事队”大场面演出,也可小范围打场表演。

独杆跷的道具是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为独杆跷。金蟾道具为一绿色的蛤蟆头罩,一条包住全身的绿色蟾衣;乐器是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锣,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鼓,《刘海戏金蟾》成为其中的经典剧目。

独杆跷是新泰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部分,这与其它的高跷表演有着重要联系。它造型奇特、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的表演动作行动活泼,花样繁多,引人入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代表性传承人——王安廷

独杆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经济发达,民间杂耍汇集,高跷队普遍且高手如林,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发明了单脚踩跷跳台阶的绝技,独杆跷第二代传人王家络就一步步把独杆跷发挥到极致。第三代传人王兆杰又把民间戏曲融合到这一绝技里去,创演了《刘海戏金蟾》这一深受民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又把独杆跷推向一个新高峰。大洼村独杆跷名震齐鲁。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

独杆跷的代表性传承人是第六代传承人王安廷,他在继承第五代传承人王宗禄高超技艺同时,在丰富独杆跷高难度动作和优美观赏性上下了一番深功夫。象单腿跳跷这样的已在第三代就失传的技艺,经过挖掘整合,在他身上又重现光彩。随着对独杆跷的挖掘和整理,它日益显现出独特的影响力,其材料先后被载入《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两大权威辞书,现在,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品

在中国源渊流长的民间民俗艺术发展中,从高跷中发展、变革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独杆跷艺术的漫漫岁月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从道具、扮相、乐器到演出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套路,在山东民间舞蹈艺术中独树一帜,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一个重要的民间艺术舞蹈种类。研究独杆跷的起源与发展,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艺术史,推动山东民间民俗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独杆跷经典剧目《刘海红金蟾》的形成和传承,丰富了民间舞蹈艺术,开创了舞蹈与戏曲完美结合的先河,并日益显现出其古老博大的经典性、学术性的历史价值。

发掘、扶持、保护独杆跷对泰安市、山东省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民间艺术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独杆跷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它即丰富了山东民间舞蹈艺术宝库,又给日渐稀有的民间艺术增加一个新的种类。

新泰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独杆跷的挖掘与整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但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独杆跷在今天也同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由于世袭单传这种传统形式的局限,会演会唱的人根本没有。且第六代传人王安廷也因生活原因,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原有的“刘海戏金蟾”的道白已完全失传。现年73岁的独杆跷第五代传人王宗禄已不能上杆表演,他和其它几位老艺人一样,非常重视这门独门绝技的传承问题,他对我们这些挖掘整理的工作人员说,独杆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建和传承曾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绝技表演体系,现在看到的只是原来顶峰时期一小部分。他和他的几位老友强烈呼吁保护、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一独门绝技独杆跷。

培养后继人才传承独杆跷

1981年5月,新泰县文化馆根据省、市文化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专门对羊流镇大洼村独杆跷进行挖掘、整理,有关资料发表在省文化厅编辑出版的《齐鲁民间艺术通揽》资料辞书上。2003年,新泰市文化局和羊流镇政府联合召开镇民间艺术保护规划会,对其境内全省稀有民间艺术百兽图和独杆跷召开了“挖掘、整理、传承、弘扬”研讨会,对保护、发展这两个民间艺术问题,做了专门规划和资金投入部署。2005年5月,新泰市文化主管部门召开关于“保护民间艺术、打造当地民间艺术特色品牌”会议,明确提出境内“百兽图、逛荡灯、独杆跷是特色文化重点,全力抢救挖掘”。明确了对这三种民间艺术的保护方向,提出了奋斗目标。2006年7月,新泰市人民政府召开了以文体局为主、兼有八个有关部门参加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进行了明确部署。成立了专门的行动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独杆跷作为全省惟一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名列其中,会后,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新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第五次对全市范围内的民间艺术进行了全面普查、保护。

针对“独杆跷”现状,新泰市政府组织专家论证,提出了关于“独杆跷”的保护计划:在对“独杆跷”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重点保护村。对演员进行深层次的普查、记录、拍摄、收集相关资料。鼓励老艺人带传承人的做法,选具有代表性的艺人作为保护对象。在传承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普查民间“独杆跷”的传承方式和各种民俗活动资料。抢救记录在民间的一些表演动作和唱腔唱词,录制整理民间艺人的演出过程,保存“独杆跷”的演出道具、伴奏乐器,整理,“独杆跷”的制作材料,造型纸稿,制作方法等各种工艺、及特定历史时期“独杆跷”文物性资料,包括解放前和文革期间的演出活动资料。拍摄演出的经典节目。

培养“独杆跷”演出队的新生力量,使“独杆跷”后继有人,形成“独杆跷”人才资源库和演员梯队。进一步培养演出与创作人才,做好老艺人对子女及本村年轻人的艺术传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设立专项资金,对老艺人的特殊困难给予救助。打造“独杆跷”文化品牌,鼓励在艺术上的创新改革,特别唱词的内容要创新。举办“独杆跷”研讨活动,建立“独杆跷”艺术活动室与陈列室,接待来访者。在汇集、研究基础上,建设一个集抢救、保护、表演、展示、研究、交流、培养、传习、创作、产品销售于一身的多功能“独杆跷”保护机构,恢复它的勃勃生机。已经成立以专家做指导的“独杆跷”艺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执行具体保护和发展工作。成立“独杆跷”艺术研究会,实施招商引资,开发与“独杆跷”的旅游玩偶产品。

相关专题: 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独杆 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