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古体诗歌无法表达我们当下的存在
2014年08月20日 1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钟琳
“古代诗很多都是以山水为主题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地变成了对象,风景区是要收费的,如果用古体诗歌的那一套,无法表达我们自身的存在。对于诗歌写作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于坚的态度较为乐观,他表示,中国古典诗歌早已抵达了伟大的巅峰,但新诗才仅仅是开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原标题:于坚:古体诗歌无法表达我们当下的存在
“古代诗很多都是以山水为主题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地变成了对象,风景区是要收费的,如果用古体诗歌的那一套,无法表达我们自身的存在。”
18日下午,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时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289艺术传播、蓝虎品牌策划、诗歌岛荔枝FM承办的南国书香节系列活动——拙见·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独立单元“诗歌岛”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首场活动,主题为“诗歌的身份——中韩诗人对话”。中国“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于坚、韩国当代著名诗人李晟馥以及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了诗歌在当今社交网络与自媒体活跃时代的身份价值,与现场的诗歌爱好者分享了他们对诗歌的独到理解。这既是一个非常公众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
活动一开始,于坚与李晟馥两位诗人分别为现场观众朗诵了自己的代表诗作《只有大海苍茫如幕》、《夏天的山》等诗,让观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于坚更是破天荒用昆明话诵读自己的诗歌,现场洋溢着诗意。“念诗是很严肃的事情,诗人可能花一个月的时间去写诗,但读出来就是几分钟的事情,要用心去体悟和感受。”
于坚:
新诗充满无限可能
于坚对诗人身份的话题颇为感兴趣,他认为诗人具有两重身份,一重是外在与世界发生世俗联系的身份,另一重则是内在与生命本身发生联系的身份,“现代社会的特点是要把一切东西都要变成一个可以量化、可以把握住的东西,但是诗歌永远指向的是无,是与那个无法把握的世界的对话”。
前段时间的话题人物——鲁奖获奖诗人周啸天,一度让诗歌重回大众的视野。于坚表示,诗歌应该保持纯粹性,而这种纯粹性不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遗世独立,而是应该与时代、生命发生深刻的联系。他还用自身创作心态在不同阶段的转变来做解释,“比如说,我在青年时代写作,醒过来的是我生命中比较愤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生命里面的另外一部分也醒了过来,表现为人生温暖的一面”。
对于诗歌写作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于坚的态度较为乐观,他表示,中国古典诗歌早已抵达了伟大的巅峰,但新诗才仅仅是开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和古代是不一样的,古代诗很多都是以山水为主题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地变成了对象,风景区是要收费的,如果用古体诗歌的那一套,无法表达我们自身的存在,新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与世界的语言的关系必须要发生改变。”于坚如是说。
张清华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觉得诗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梨花体’、‘羊羔体’一出现,大家都议论纷纷,觉得诗歌失去了纯粹性,实际上我想这是诗歌的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一个是不变的元素,一个是变的元素。我们对诗歌的认识往往是用静态的方式,但是事实上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存在,一个文体,一种艺术形式,它有不变的东西,也有一直在变的东西。”
李晟馥:
诗和人生一样充满未知
来自韩国的诗人李晟馥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成名。尽管语言不通,但在现场翻译的帮助下,他还是竭力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他的观念十分纯粹,在他看来,诗歌是对生命的一个解释途径,“诗和人生一样非常茫然,也非常短,虽然知道从哪里出发,但是永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经过40余年的创作历程,李晟馥对诗歌已有了哲学式的理解,“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知道诗到底是什么的话,在那种情况下他可能就不需要再写诗了”。他还用了精妙的比喻来解释自己的想法:“读诗的话,就像矿工戴着一顶有探照灯的帽子,因为有那个灯所以可以看见前方,但是这个灯照亮的范围是有限的,我觉得诗可能就像是火柴的微微火光,瞬间点亮了世界,可是很快就消失了。”
对于诗歌发展的可能性,李晟馥的态度则有些悲观。在他看来,在大众传媒文化急剧发育的时代,诗歌已经逐渐远离了文字这种载体。“也许诗已经慢慢转变到广告、媒体等载体中去了,我觉得大家与其做一些徒劳无功的拯救,还不如一起承认诗歌已死的这个现实。”李晟馥如此说道。
南方日报记者钟琳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