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访山东“荣成渔民号子”传承人李永喜


来源:威海新闻网

渔民们正在演绎渔民号子。(资料片) □本报记者姜常荣通讯员马向红 在渔民号子渐渐淡出渔民的生活舞台,甚至即将演变成“绝唱”之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扬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记

李永喜创作整理的渔民号子曲谱。(记者姜常荣摄)

 让渔民号子焕发新活力

“渔民号子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推车、抬重物,如果喊个一二三,效果就不如渔民号子更能提振精神。”李永喜认为,从某个方面来说,渔民号子也是渔民团结向上、勤劳勇敢精神的传承,这也是保护这一民俗的意义所在。

民俗专家表示,荣成渔民号子在调试、喊唱、说词、内容及民俗规范等方面,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渔民号子不仅具备渔业生产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民间音乐价值,还有再利用开发价值。它作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生产形式,如果大力开发,组成民俗表演队伍进行喊唱,再现久远年代中海上原汁原味的生产面貌,必将成为地方特色旅游的新亮点。

现在,传承人李永喜正在从事渔民号子曲谱的创作整理工作,而他也打算把渔民号子融入到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家锣鼓的创作中。“渔民号子作为荣成乃至威海的形象展示,一旦打响,可能为城市增加一张新名片。”李永喜说。

据了解,荣成市相关部门也正通过有意识地引导、鼓励,突出渔民号子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开展有关宣传文化活动,引起人们的认知。2006年,俚岛镇投入2万多元,制作了关于荣成渔民号子专题录像及文字资料的整理。

我们相信,在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渔民号子这种沉淀在人们记忆中的民间文化,必将迸发新的活力和精彩!

相关阅读:渔民号子

渔民号子作为渔民生产和劳动中传唱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广泛流传于荣成沿海区域。

渔民号子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古时称“劝力之歌”。它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

荣成渔民号子的突出特点,一是协调生产、鼓舞情绪的实用性;二是形式内容的丰富性;三是喊唱交替、即兴发挥的灵活性;四是用于劳动生产的广泛性。

渔民号子的风格可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拼命号子,也称生死号子。它用于海上遇到风暴、顶风逆流或者在遇险救急的情况下使用。其节奏十分激烈紧张,铿锵短促,沉实坚定,声嘶力竭,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令人感到心惊动魄。如顶流号子、迎风号子、救险号子、摇橹号子等都属拼命号子。

第二类,自由号子,也称一般号子。用于拉大船、蹬船、拉网时使用。自由号子节奏平稳,有慢有快,一般采用“一领众合”式,整套号子听上去有力度有间歇,响亮而悠扬。这类号子多带有唱词。如蹬船号子、拉网号子等。

第三类,抒情号子,也称欢乐号子。多用于渔船收港的时候,其旋律优美,流畅欢快,带有明显的歌唱的风格和浪漫色彩,充分体现渔民们回家的喜悦和丰收的快乐,如摇橹号子。

渔民号子,是广大渔民们在与风浪搏斗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民俗现象,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渔民号子,突出地体现出民间音乐的特征。如“大号子”那种刚劲浑厚、气吞山河的呐喊,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小号子”那种欢快流畅、诙谐幽默的吆喝,又似抒情小曲,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民间音乐资源和创作源泉。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渔民号子 李永喜 生产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