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运河: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血脉”


来源:中国山东网

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能够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从元代到清朝光绪年间,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通过大运河运输的粮食以及其它物资,不计其数。从隋代到清朝中期,大运河伴随着漕运,走过了千年辉煌。

原标题:大运河系列报道: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血脉"

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能够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京杭大运河与长城一道,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相当大的贡献。历史上,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大运河的命运也始终与漕运联系在一起。广义的漕运是指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配。史载的第一次漕运是秦始皇北征匈奴,从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后来,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隋初开始,除自东向西调运外,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逐渐增多。此后,狭义漕运仅指通过大运河运送漕粮。

隋代初成 唐朝现盛世

中国幅员辽阔,黄河、长江、淮河等河流多为东西走向,却没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水运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十分需要一条沟通南北的水运干线。大运河的开凿便在此背景下产生,它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持续上千年的过程。

早在2400多年以前,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兵运粮,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当时叫邗城)附近,开凿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这就是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又有一些渠道相继建成。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规模开发大运河,历史上共有两次,一次在隋朝,另一次在元朝。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于584年下令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百万河北民工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至此,运河工程基本完成,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并建有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后,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唐代又对运河作过些修整,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开凿一条渠道,名曰天宝河。大运河的通航,交织出一张前所未有的物资物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唐朝的大运河开始用于漕运,把富庶的江南地区与国家政治中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呈现出昌盛发达的景象,出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是真正发挥大运河作用的王朝,古运河哺育了伟大的东方古国文明,使之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尤丽娜]

标签:大运河 条纵贯中国 大血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