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电影创意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日臻完备的技术手段现在已经能够将人类所有的想象变为影像现实,这昭示着电影进入了全能时代,电影的艺术表达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技术手段,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创意以及实现这个创意的能力。

原标题:电影创意: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

【文艺观潮】

日臻完备的技术手段现在已经能够将人类所有的想象变为影像现实,这昭示着电影进入了全能时代,电影的艺术表达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技术手段,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创意以及实现这个创意的能力。当相应的客观条件具备之后,人们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以及如何将这些创意从可能变成现实,成为关系到电影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创意不能与商业完全对立

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框架中,电影被纳入了文化产业范畴——不要误以为将电影纳入与企业相关联的文化产业是对电影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搁置”,恰恰相反,明确电影的文化产业属性,正意味着对电影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是因为文化产业是一种将创意置于其行业发展核心地位的“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文化产业的第一属性。

资料图

创意,在电影产业化的过程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那种认为“创意要尽可能地远离商业,惟有这样才能兴盛”的观点以及将创意与商业两极化的认识,实际上会蒙蔽我们对媒介与大众文化的了解。尽管创意与商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对立、冲突甚至相悖的情况,包括创意内在的艺术特性可能会与商业固有的经济属性相互矛盾,可是创意终究会为商业市场的拓展提供最直接的智力支持。

目前,面对中国电影的现实处境,我们既需要那种能够与好莱坞大片进行正面交锋的商业电影巨制,来争夺电影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那种能够批量生产的常规影片,为大众的日常文化消费,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电影市场,提供标准化、系列化、类型化的主导型产品。所以,到底为观众提供怎样的电影产品,这是电影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次,才是导演、编剧、演员的确定以及剧本的写作这类具体的创作问题。

预设有导向的价值空间

其实,在电影产业生产体系中,创意并不是与制作、传播、消费相互关联的一个简单要素,好像一次性解决了就能一劳永逸,而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因素,具有连续性、关联性。我们不能将电影的创意看作一个文学性命题,只停留在策划与剧作的“纸面功夫”上。这其实是对电影创意的一种曲解。尽管一部电影的剧本创意在整个电影生产环节中极其重要,尽管电影的许多创意成果都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完成的,确定电影拍摄的文学脚本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被认为是改变电影历史的重要观念之一,但这绝不意味着电影的创意是一个仅仅局限在电影文学范畴内的命题,电影的创意从来都不是只针对剧作而言的。大多数剧本在拍摄时会进行修改,也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共识。

现在,中国随着整个社会阶层的重组与分化,大众心理也正处于一种多样文化价值观相互交汇与分流的时代。不论是基于电影的商业考虑,还是立足电影的社会责任,电影的价值取向都是创作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一部影片在叙事逻辑和人物性格上的合理性,更应注重一部电影在价值取向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一部影片预先设定的“价值空间”给予必要的关注。即便我们身处一种多样文化交融的社会语境中,作为主流商业电影,其价值定位也应当与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为基准,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圭臬,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影的价值导向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倾斜或移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创意 叙事主题 电影拍摄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