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若:写到拿不动笔那一天
2014年12月16日 16:14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赵晓兰
2014年11月13日,文洁若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共历磨难二十二载萧乾与文洁若晚年时的照片。萧乾曾评价我的翻译:“是个讲究一个零件也不丢的人,连原文里的虚词都不放过。
原标题:87岁文洁若:写到拿不动笔那一天
2014年11月13日,文洁若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傅聪摄)
人物简介
文洁若,翻译家。1927年生于北京,是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之手被引荐给中国读者。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是一件文坛盛事。
走进文洁若的家中,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走道边、沙发上、柜子里、床上,都放满了书,几乎没什么下脚的地方。就连一个废置的冰箱里,打开来也塞满了书与资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想找一个地方安置摄像机,好不容易才收拾出来。这个家简直像是文洁若的一个“车间”,老人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压缩到最低,重心依旧放在工作上。
就在不久前,由文洁若主持翻译的三岛由纪夫作品《春雪》《天人五衰》刚出了修订本。如今,她每天都要工作8小时,过得忙碌而充实。孩子们都在国外,但这位“空巢老人”身上,看不到一丝消极和颓丧。她语言爽利,思路清晰,脸颊红润。她说自己常梦见父亲、母亲,还有丈夫萧乾,“梦见的都是好事。”
“书呆子”的求学生涯
文洁若家中废置的冰箱里都塞满了书和资料,摄于2014年11月13日。(本刊记者傅聪摄)
我父亲23岁时考上了高等文官,赴日担任外交官。父亲很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我有4个姐姐,两个弟弟。1934年,父亲把我们接到东京,接受多语种的教育。后来,中国驻日大使被撤,父亲也被免职。回到北京后,我就读于东单头条的一家日本小学,父亲靠着变卖东西给我们交学费。
1940年3月,我去了东单三条的天主教圣心学校,攻读英文和法文。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用的是母语,但学习成绩却比不上我。在圣心学校念了将近两年书,上台领奖的总是我。后来家中经济条件拮据,我读完四年级就辍学了。但我没有气馁,一直坚持自学。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我对翻译自小有一种情结。在日本时,有一次,书店里有一套日译本的《尤利西斯》。原著是爱尔兰人詹姆斯·乔伊斯1922年出版的,一度是一部禁书。乔伊斯是西方文学的叛逆者,这本书用意识流的手法写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全书除了夹杂着法、德、意、西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作者在写作时处心积虑地为阅读设置各种障碍,文字生僻、内容艰涩。父亲对我说:“你看,日本人连那么难懂的书都翻出来了,要是你用功搞翻译,将来在书上印上自己的名字多好!”
后来回国后,他要求我把一套《世界小学读本》日译本转译成中文,我每天晚上坐在父亲对面,跟他合用一盏台灯,历时4年,将10本书译完,总共100万字。这为我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自1936年起,父亲就失业。在圣心学校读书时,我穿的是四姐的一双旧冰鞋,把冰刀卸掉了。上清华时,我穿着父亲的旧皮鞋。然而我的功课一直是拔尖的。我一点儿也不羡慕那些身穿皮大衣、每周进两次城去看美国电影的富家小姐。
那时恋爱与我无缘,因为我是个下了课就进图书馆的“书呆子”。我选了好几门高年级的课,所以时间老是不够用。在昏暗的校园里,每次遇到树林中喁喁细语的情侣,我就想:“我可没有那份闲工夫。”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